
(1).杞和梓。兩木皆良材。《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晉 卿不如 楚 ,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 楚 往也。雖 楚 有材, 晉 實用之。” 杜預 注:“杞、梓皆木名。”《北史·文苑傳序》:“于時 陳郡 袁翻 ……彫琢瓊瑤,刻削杞梓,并為龍光,俱稱鴻翼。” 宋 司馬光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導江主簿》詩:“良工構明堂,必不遺杞梓。” 明 方孝孺 《君子齋記》:“是以自少而至耄老,自恒人而至聖賢,如禾黍自盈寸之苗,而至於有秋;杞梓梗楠自拱把之植,而至於百圍,蓋有可必而不可誣者。”
(2).比喻優秀人材。《晉書·陸機陸雲傳論》:“觀夫 陸機 、 陸雲 ,實 荊 衡 之杞梓,挺珪璋於秀實,馳英華於早年。”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盧谌<感交>》:“自顧非杞梓,勉力在無逸。”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詩:“杞梓無遺用,蒭蕘不忘詢。” 清 劉大櫆 《祭邵開府文》:“如斯人者,國之杞梓。”
“杞梓”是漢語中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複合詞,其本義指杞木與梓木兩種優質木材,後衍生為傑出人才的代稱。以下從詞源、釋義、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詞源與字義
“杞”指杞樹,落葉喬木,木質堅韌,古代常用于制作器具。《說文解字》釋“杞”為“枸杞也”,後引申為良材;“梓”即梓樹,木質輕硬耐朽,自古為建築、雕刻的上等材料。《爾雅》載:“梓,木王”,可見其地位。二者并稱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以“杞梓、皮革”比喻晉楚兩國的珍貴資源。
比喻義與用法
自春秋時期起,“杞梓”開始象征優秀人才。如《晉書·陸機陸雲傳論》贊二人“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誠足亞于古之杞梓”,此處以杞梓喻指才華卓越之士。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評論,如“國之杞梓”“社稷棟梁與杞梓”等表述。
文化内涵擴展
杞梓的象征意義與古代“以木喻人”傳統密切相關。《周禮·考工記》将木材質地類比人才品性,堅硬、耐用的杞梓特性恰好契合儒家對“君子”德才兼備的要求。這一隱喻體系影響了後世“楠梓”“楩楠”等同類詞彙的衍生,形成漢語獨特的文化符號系統。
“杞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本義
“杞”和“梓”是兩種優質木材,古代文獻中常并稱,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提到“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此處的杞、梓指代楚國出産的良木,具有實用價值。
比喻義的起源
該詞最早用于比喻人才,見于《國語·楚語上》:“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意指晉國重用楚國的人才,如同使用其物産一般。
優秀人才的代稱
後逐漸固定為“優秀人才”的象征。例如《晉書》評價陸機、陸雲兄弟為“荊衡之杞梓”,南朝江淹詩句“自顧非杞梓”也以反喻表達謙遜。
文學與曆史中的用例
現代漢語中,“杞梓”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形容德才兼備者,如“學界杞梓”。需注意其古雅色彩,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國語》《左傳》《晉書》等經典文獻及詩詞用例,更多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原文。
安娜·卡列尼娜並處俾倪伯克蒼旻鈔選川岫雌雌榱棟崩折反青更夫共婚谷底寒歲駕鶴成仙簡闊尖音戟盾景附徑絶金章扃锢就封寄小讀者倨慠克敵制勝款志兩報一刊連壤廉政流亡龍山落帽風嵝領洛陽社旅翮沒做理會處迷逆民為邦本木鈎子黔喙牽牽搭搭奇才異能切結邛竹山趣步熱膨脹日不暇給删節本閃殺少妪神助書獃子束手就困鐵心鐵意同狴僞端勜劜無精打采向迩消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