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步涉水渡河。引申為有勇無謀、冒險行動。《易·泰》:“用馮河,不遐遺。” 孔穎達 疏:“無舟渡水,馮陵于河,是頑愚之人。”《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毛 傳:“馮,陵也。徒涉曰馮河,徒搏曰暴虎。” 清 魏源 《<海國圖志>叙》:“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艾三年而蓄之,網臨淵而結之,毋馮河,毋畫餅,則人材之虛患祛其二。” 梁啟超 《過渡時代論》:“攘臂馮河而渡者,其 美利堅 、 匈牙利 耶?”
馮河是漢語中具有特殊語義組合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徒步涉水渡河"。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詩經·小雅》中"不敢馮河"的表述,已體現其原始用法。
從構詞法分析,"馮"為古"憑(憑)"的假借字,本義指依靠、依仗,在"馮河"中特指不借助舟楫的涉水行為;"河"專指黃河,後引申為廣義河流。《古代漢語詞典》明确指出,該詞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冒險行為,如《論語·述而》"暴虎馮河"的經典用例,孔穎達疏解為"無舟渡河"。
現代漢語使用中,馮河主要保留在成語"暴虎馮河"中,比喻有勇無謀的冒險行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形容人冒險蠻幹,不講策略"的貶義表達。值得注意的是,單獨使用"馮河"的情況在現代漢語中已趨罕見,其語義場基本被"涉水渡河"等現代短語替代。
該詞的演變軌迹折射出漢語詞彙發展的特點:從具體動作描述(涉水)到抽象概念延伸(冒險),再固化為成語構成要素。這種語義轉化在《漢語詞源演變大辭典》中有詳細考據,可追溯至漢代經學家的注疏傳統。
“馮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馮河”原指徒步涉水渡河,後引申為有勇無謀、冒險行動的行為。該詞常與“暴虎”連用為“暴虎馮河”,比喻人空有勇力而無謀略,出自《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古籍出處
曆史故事
據傳戰國時期楚國将軍馮雲山曾率軍冒險踏冰渡河,成功擊潰敵軍,後人以此典故強調“勇氣與風險并存”。
“馮河”從具體的渡河行為演化為對冒險行事的隱喻,其核心在于警示人們需兼具勇氣與謀略。使用時需結合語境,注意讀音和搭配(如常與“暴虎”連用)。
邦法寶相包犧氏不下才明測廋冊祝長籲車門村謠地蛋堆積作用鵽鸠發交各扭兒公第鈎腳勾頭探腦過車還轸漢日天種汗雨回中矯輮佳醖集股記言計掾恪言趔趔趄趄栎釜賃耳傭目栎散隆美賣免鳴弋墨士木弓曩體皮草跂踦青坊親賴七阻八擋柔馴三山啬神賞首受知霜蹏伺風烏嵩邱誦玩速戾擡疊天災鐵木醍醐瓦鼓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