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瓦鼓的意思、瓦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瓦鼓的解釋

(1).陶制樂器。《周禮·秋官·壺涿氏》“以炮土之鼓敺之” 漢 鄭玄 注:“炮土之鼓,瓦鼓也。” 宋 孔武仲 《堤下》詩:“堤下人家喧笑語,高揭青簾椎瓦鼓。” 明 楊慎 《送餘學官歸羅江》詩:“ 豆子山 ,打瓦鼓。”

(2).陶制坐具,其形如鼓。也稱瓷墩。 宋 楊萬裡 《觀魚》詩:“老夫不奈熱,跣足坐瓦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瓦鼓是中國古代傳統打擊樂器的一種,屬于陶制樂器類别。其名稱由材質和功能構成,“瓦”指陶土燒制,“鼓”則表明其作為擊奏樂器的屬性。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瓦鼓是“以陶為框,蒙革為面的小型鼓類樂器”,常見于民間祭祀、節慶活動中。

從形制特征分析,瓦鼓通常呈扁圓形,鼓身高度約15-30厘米,直徑20-40厘米,兩側用動物皮(常見為牛皮或羊皮)繃緊固定,通過敲擊鼓面或鼓身産生不同音效。《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實物考據顯示,商周時期已有瓦鼓雛形,湖北棗陽出土的戰國陶瓦鼓殘件,鼓面繪有雲雷紋飾,印證其與祭祀儀式的關聯性。

文獻典籍中,《詩經·小雅》提及“坎其擊缶”,漢代鄭玄注疏明确“缶亦瓦鼓之類”,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先秦。宋代《樂書》更詳述瓦鼓在鄉飲酒禮、雩祭祈雨等場合的應用場景,反映其在傳統禮樂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現代音樂學研究證實,瓦鼓發聲原理具有空氣振動與陶體共鳴的雙重特性,其音色渾厚低沉,在《民族樂器聲學概論》中被歸入膜鳴兼體鳴樂器範疇。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瓦鼓實物顯示,後期發展出鐵環系繩、雙面蒙皮等改良工藝。

網絡擴展解釋

“瓦鼓”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陶制樂器

  1. 定義與用途
    瓦鼓是由陶土燒制而成的打擊樂器,常用于古代儀式或民間活動。根據《周禮·秋官·壺涿氏》記載,漢代鄭玄注“炮土之鼓,瓦鼓也”,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宋代孔武仲的詩句“高揭青簾椎瓦鼓”也描繪了瓦鼓在民間慶典中的使用場景。

  2. 文化關聯
    宋代楊萬裡在《夏夜露坐二首》中寫道:“瓦鼓三四隻,村酤一兩瓶”,通過瓦鼓聲與飲酒場景的結合,展現了鄉村生活的閑適與詩意。


二、陶制坐具(瓷墩)

  1. 形制與功能
    瓦鼓也是一種形似鼓的陶制坐具,俗稱“瓷墩”。宋代楊萬裡《觀魚》詩提到“老夫不奈熱,跣足坐瓦鼓”,說明其作為日常家具的實用性。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宋詩選注》等文獻,或查看網頁、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避仇冰澌布陳旦晝燈火萬家電子偵察諜夫疊羅漢杜司勳犯調扶救灌溉鼓歌賀雪畫匠回航檢擿交嘴雀接伴使今學柩屍抉擇鹿文滿腹牢騷冒大不韪眉膴那會兒撚弄排間俳優判刑偏躬潑賴孅兒謙厚晴曦窮光蛋泉穸阙門去垢屈侯乳姥塞途散伯三加散文集三語掾上竈盛妝世累水月鏡像馊點子談绮貪鸷天日田墅帷箔武才小吃部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