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腳不穩,步履踉跄。《紅樓夢》第二四回:“兩個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衣裳,趔趔趄趄潑潑撒撒的。”《老殘遊記》第六回:“説着,外面進來了一個人,戴着紅纓帽子,叫了一聲 鐵老爺 ,那店家就趔趔趄趄的去了。” 劉亞舟 《男婚女嫁》第五三章:“ 文珍 正是在 林亮 扯掉廣播線,趔趔趄趄出去找 小秀才 時,進到這新房裡來的。”參見“ 趔趄 ”。
“趔趔趄趄”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行走時身體歪斜、腳步不穩的樣子,通常因失去平衡、虛弱或外力影響導緻。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口語中,例如形容醉酒者、傷病者行走,或搬運重物時的吃力姿态,生動傳達出行走者的窘迫或艱難。
《趔趔趄趄》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于形容人或動物行走時姿态不穩定、步履蹒跚、步伐踉跄。這個詞用于描述一個人或動物在行走過程中顯露出的不穩定、跌跌撞撞的樣子。
《趔趔趄趄》的拆分部首是走部(辶)和足部(⻊)。它由14個筆畫組成。
《趔趔趄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幻錄》中。他用這個詞來描寫一個戴木屐的人走路搖搖擺擺、跌跌撞撞的樣子。
《趔趔趄趄》的繁體字為「躄躄蹌蹌」。
《趔趔趄趄》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躒躒踘踘」。
1. 他剛學走路的時候,腿腳還不太穩,走起路來總是趔趔趄趄的。
2. 那隻受傷的小鳥跌入了我家花園,它趔趔趄趄地試圖飛起來。
趔趔趄趄的形容詞短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更具描述力的詞語,例如:趔趔趄趄地走、趔趔趄趄地站、趔趔趄趄地奔跑。
蹒跚、踉跄、蹒跚地、跌跌撞撞都可以作為《趔趔趄趄》的近義詞。
穩健、穩當可以作為《趔趔趄趄》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