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步涉水渡河。引申为有勇无谋、冒险行动。《易·泰》:“用冯河,不遐遗。” 孔颖达 疏:“无舟渡水,冯陵于河,是顽愚之人。”《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毛 传:“冯,陵也。徒涉曰冯河,徒搏曰暴虎。”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攘臂冯河而渡者,其 美利坚 、 匈牙利 耶?”
冯河是汉语中具有特殊语义组合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徒步涉水渡河"。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诗经·小雅》中"不敢冯河"的表述,已体现其原始用法。
从构词法分析,"冯"为古"憑(凭)"的假借字,本义指依靠、依仗,在"冯河"中特指不借助舟楫的涉水行为;"河"专指黄河,后引申为广义河流。《古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该词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冒险行为,如《论语·述而》"暴虎冯河"的经典用例,孔颖达疏解为"无舟渡河"。
现代汉语使用中,冯河主要保留在成语"暴虎冯河"中,比喻有勇无谋的冒险行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人冒险蛮干,不讲策略"的贬义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冯河"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已趋罕见,其语义场基本被"涉水渡河"等现代短语替代。
该词的演变轨迹折射出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从具体动作描述(涉水)到抽象概念延伸(冒险),再固化为成语构成要素。这种语义转化在《汉语词源演变大辞典》中有详细考据,可追溯至汉代经学家的注疏传统。
“冯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冯河”原指徒步涉水渡河,后引申为有勇无谋、冒险行动的行为。该词常与“暴虎”连用为“暴虎冯河”,比喻人空有勇力而无谋略,出自《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古籍出处
历史故事
据传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冯云山曾率军冒险踏冰渡河,成功击溃敌军,后人以此典故强调“勇气与风险并存”。
“冯河”从具体的渡河行为演化为对冒险行事的隐喻,其核心在于警示人们需兼具勇气与谋略。使用时需结合语境,注意读音和搭配(如常与“暴虎”连用)。
绑腿傍照虣乱蔽天伯通参奏刬却车载踹营出敌意外垂絶殚财竭力单衣大隗灯马瞪视杜仲二气贰卿犯忌腹心疾刮目相待揭揭酒排间稷下亭浚濑钧冶侃侃誾誾老莱衣牢切类叙两节棍论酬毛脸门帷鸟弋贫産铺眉苫眼弃逝奇谈怪论去杀仁让如令诗主首职素蕤炭火坛子淘伴跳钟馗听朝土老儿脱命窝顿无軏无眹乡规民约像煞虾夷遐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