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順馴服。《列子·黃帝》:“ 周宣王 之牧正,有役人 梁鴦 者,能養野禽獸,委食於園庭之内,雖虎狼鵰,鶚之類,無不柔馴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羣,異類雜居,不相搏噬也。” 巴金 《滅亡》第十章:“宣傳愛的人殺起人來,吃起人來,更是何等兇殘。難道我們還嫌被殺被吃的人尚不夠柔馴嗎?”
“柔馴”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róu xùn,其核心含義指柔順馴服,既可形容性格溫人,也可用于描述被馴化的動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由“柔”(溫和、不剛硬)和“馴”(順從、易控制)組合而成,強調性情溫和且易于管理的特性。
該詞較少用于日常口語,多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單純褒義。
柔馴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或動物性格溫和、溫順、聽話的特點。柔馴的人或動物通常不會表現出過于強烈的情緒或反抗,而是乖巧、順從。
《柔馴》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木”和“馬”。其中,部首“木”表示與植物有關,而部首“馬”表示與馬有關。這兩個部首的組合構成了《柔馴》這個詞的意義。
《柔馴》共有16筆畫,其中“柔”有8筆,“馴”有8筆。
《柔馴》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蕩》中的一句:“駕我乘黃,駒于垣下。”在古代,人們用“馴馬”來形容柔順的馬匹。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人的性格特點。
在繁體字中,柔馴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柔馴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柔”的古字形為“㠪”,表示柔軟的樣子;而“馴”的古字形為“馴”,表示使動物服從訓練的樣子。這兩個字的古字形在結構上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
1. 他的孩子非常柔馴,從不給他們父母添麻煩。
2. 這匹馬非常柔馴,適合用來作為騎乘。
3. 她的狗非常柔馴,經過訓練後可以按照主人的指令行動。
組詞:柔軟、馴服、溫和。
近義詞:溫順、馴良、聽話。
反義詞:兇猛、頑固、野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