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人間世》:“ 匠石 之 齊 ,至於 曲轅 ,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 匠伯 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 匠石 ,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後因以“櫟散”比喻無用之材。多作為謙詞。《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晉 戴逵 《閑遊贊》:“櫟散之質,不以斧斤緻用。”《魏書·宗欽傳》:“伊餘櫟散,才至庸微。遭緣幸會,忝與樞機。”
“栎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栎散”字面指栎木一類無用的木料,比喻無用之材,常作為自謙之詞使用。例如《魏書》中記載:“伊餘栎散,才至庸微”,即用“栎散”表示自己才能平庸。
該詞源自《莊子·人間世》中的寓言故事:匠人見一棵巨大的栎樹,但因木質疏松、易腐,無法制作器具或建築材料,故稱其為“散木”(無用之木)。莊子借此說明“無用之用”的哲理,認為栎樹因無用而得以長壽。
“栎散”的同義表述包括“栎樗”(無用之材)、“散材”等,均出自同一典故。
栎散(lì sǎn)是一個漢字詞組,由“栎”和“散”兩個字組成。 “栎”是指栎樹,屬于植物的一種。 “散”是指分散、散開、散發的意思。
“栎”字的拆分部首是木,它共有7畫; “散”字的拆分部首是⺍,它共有10畫。
栎散的繁體字為櫟散
在古時候,栎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一般使用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1. 公司将栎散在全國範圍内銷售。
2. 這種藥物具有栎散濕熱、清熱解毒*********。
栎散可以和其他漢字組成許多詞語,如:栎樹、散落、散步等。
栎散的近義詞有:分散、散開、散播。
栎散的反義詞有:集中、聚集、彙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