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告神之言寫在冊書上,讀以祝告神。亦指寫在冊書上的祭告天地宗廟的祝詞或寫有祝詞的冊書。《書·金縢》:“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孔 傳:“史為冊書祝辭也。” 孔穎達 疏:“告神之言,書之於策……史讀此策書以祝告神也。”《新唐書·禮樂志二》:“至於壇埳、神位、尊爵、籩豆、簋簠、牲牢、冊祝之數皆略依古。”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按 唐 故事,凡有事於上帝,則百神皆預遣使祭告,唯 太清宮 、太廟則皇帝親行。其冊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於某所,不敢不告’。”
冊祝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術語,指以文書形式記載的祝禱内容,常用于宗廟、社稷等重大祭祀活動。以下從詞義、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冊”本指編串成卷的竹簡,後引申為官方文書或祭祀典冊;“祝”即祝告神靈的禱辭。二者結合,“冊祝”特指書寫在典冊上的祝文,是祭祀時由主祭者宣讀的正式文本。其内容通常包含對神靈的頌揚、祈願及祭祀緣由。
典籍用例
《尚書·金縢》記載周公為武王祈福時“乃納冊于金縢之匮”,此“冊”即冊祝文書,表明其用于王室重大事件。宋代《文獻通考》亦載:“凡大祭祀,掌讀冊祝”,說明冊祝是禮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功能與文化内涵
冊祝不僅是溝通人神的媒介,更蘊含“敬天法祖”的禮制思想。其文本需嚴格遵循格式,内容莊重典雅,如《禮記·郊特牲》所述“祭之日,祝以孝告”,強調通過文字傳遞虔誠。明清時期,冊祝制度進一步細化,内容多由翰林院撰寫,彰顯皇權與神權的統一性。
“冊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祭祀或宗教儀式場景,具體含義如下:
“冊祝”指将告神之言書寫在冊書上,并通過宣讀的方式向神靈祝告。也可代指冊書上的祝詞或承載祝詞的冊書本身。
主要用于古代祭祀活動,如:
現代語境中,“冊祝”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文獻時仍具價值。需注意與日常“祝福”用語區分,其核心特征在于書面化和儀式性。
暗室不欺不時之須采地承接粗服亂頭點定雕匮遁入空門拊式符玺割愛革心黃鹂怳然黃種人緩刑嘩嚣畫債貨賄火蜃虎掌集安加熱姐夫節幹籍圃舊學酒有别腸踡蹜浚窺開進立本羞林塢龍牓緬甸謬登女相如排定叛變剽盜乾槁遷舍乳臭未乾燥子森峭神馳力困實力施施耍壇子順親四才三實魏徵無籍之徒無餘仙娥妝香消玉損險技顯幸小青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