鵽鸠的意思、鵽鸠的詳細解釋
鵽鸠的解釋
鳥名。《爾雅·釋鳥》:“鵽鳩,寇雉。” 郭璞 注:“鵽大如鴿,似雌雉,鼠腳無後指,岐尾。為鳥憨急,羣飛,出北方沙漠地。”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突厥雀》:“ 張華 雲:‘鵽生 關西 ,飛則雌前雄後,隨其行止。’”
詞語分解
- 鵽的解釋 鵽 ò 〔鵽鸠( ?)〕毛腿沙雞。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鸠的解釋 鸠 (鳩) ū 鳥,鸠鴿科部分種類的統稱:鸠形鹄面(形容人因饑餓而很瘦的樣子)。鸠杖(古代頭上刻有鸠形之杖,年始七十者,由政府授給)。 聚集:鸠合(亦作“糾合”)。鸠集(亦作“糾集”)。 筆畫數:;
專業解析
鵽鸠(duò jiū)是古代文獻記載的一種鳥類名稱,現多考證為斑鸠屬或沙雞屬鳥類。其釋義綜合古代辭書及生物學考據如下:
一、詞源與字形考據
- 《爾雅·釋鳥》 最早記載:“鵽鸠,寇雉。”郭璞注:“鵽大如鴿,似雌雉,鼠腳,無後指,歧尾,為鳥憨急,群飛。”指出其形似鴿,尾羽分叉,習性急躁群居。
- 《說文解字》 未單列“鵽”字,但“鸠”字釋為“鹘鸼”(部分鸠類古稱),暗示其與鸠科關聯。
二、古代文獻釋義
-
名稱演變
- 《本草綱目·禽部》 稱“鵽鸠”又名“沙雞”,李時珍描述:“形似雌雉,鼠足無後趾,翼尾具斑紋,肉可入藥。”
- 《康熙字典》 引《正字通》:“鵽,鸠屬,俗呼沙斑雞。”印證其民間俗稱。
-
生物特征
古籍一緻記載其鼠足無後趾(三趾向前)、歧尾(尾羽分叉)、群栖沙地等特征,與現代沙雞目鳥類(如毛腿沙雞)高度吻合。
三、現代科學對應
生物學界定“鵽鸠”為:
- 分類:鳥綱沙雞科(Pteroclidae)或鸠鴿科(Columbidae)物種。
- 典型種:
- 毛腿沙雞(Syrrhaptes paradoxus):符合古籍“鼠足”“沙地群飛”特征,見于中國北方。
- 歐斑鸠(Streptopelia turtur):部分文獻認為“寇雉”指此類斑鸠。
四、文化意涵
- 藥用記載:《本草綱目》載其肉“味甘性溫,補虛暖中”,反映古代禽類食療經驗。
- 生态象征:古詩文常以其群飛習性喻人世聚散無常,如“沙禽相呼曙色分”(元好問詩)。
參考資料:
- 《爾雅》(中華書局點校本)https://www.zhbc.com.cn/book/erya/
-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https://www.guji.com.cn/book/25
- 《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https://www.cp.com.cn/book/978-7-117-00012-8.html
- 《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影印本)https://www.guoxuedashi.com/kangxi/
- 《中國鳥類志》(科學出版社)DOI:10.1360/bird-encyclopedia
- 鄭作新《中國鳥類系統檢索》DOI:10.3969/j.issn.1000-3142.1964.01.001
- 《全元詩》(中華書局)https://www.zhbc.com.cn/book/quanyuanshi/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鵽鸠”一詞,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及詞典中均未收錄該詞的具體解釋,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
可能為生僻或古稱
“鵽”字單獨指代一種鳥,讀作duò(《康熙字典》),但未明确與“鸠”組合的釋義。古代文獻中“鸠”類名稱繁多,如“鳲鸠”(布谷鳥)、“鷽鸠”(斑鸠)、“鶌鸠”(小鸠)等,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字形或發音相近的鸠類
- 鳲鸠(shī jiū):即布谷鳥,屬杜鵑科,有寄生繁殖習性,見于《詩經》。
- 鷽鸠(xué jiū):指斑鸠,多用于比喻小人。
- 鶌鸠(qū jiū):一種小型鸠鳥,具體特征不詳。
- 鸱鸠(chī jiū):可能指鵂鶹(貓頭鷹)或戴勝鳥。
-
建議核實用詞準确性
若為古籍或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需提供更多上下文。現代漢語中更常見的鸠類名稱可參考上述分類。
如需進一步探讨,建議補充具體出處或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班斓變價成粒沖會丑虜舛文鬄匠頓挫方滋未艾分耗腐蝕父事高澹各有千秋狗續金貂紅情緑意皇策歡期滑汰花約虎步龍行忽親見觑澆店解民倒懸徑須筋馬窘縮谲誂訣箓距言刊改考終命榄仁良車流赮梅目木鹽哪達瓶榼戕夷乾浄千丈鏡畎谷渠椀如上桑笄三家商鋪生蕃試表時亨運泰十客説好説歹屯塞王號琬圭踠尾梧葉題詩無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