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記言的意思、記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記言的解釋

記錄言論。《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南朝 梁 沉約 《到著作省謝表》:“珥筆史觀,記言文府。”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楊樹達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記言省曰字例》:“凡記言用‘曰’,此通例也;然古書中多有不用‘曰’字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記言"是漢語中具有複合結構的動詞性詞彙,由"記"(記錄)與"言"(言語)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記錄言語或言論的行為"。在曆史文獻學範疇,該詞特指古代史官對君主言論的實錄,《漢書·藝文志》将其列為史書編纂的重要體例,與"記事"共同構成史籍編纂的雙軌體系(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書》卷三十)。

從文體學角度考察,《文心雕龍·史傳》将"記言"解析為三種表現形式:

  1. 典谟體:記錄帝王诏令,如《尚書》收錄的周王诰命
  2. 訓诂體:記載賢臣谏言,典型如《國語》中的大夫陳辭
  3. 對答體:實錄君臣議政對話,多見于《戰國策》策論

現代漢語應用中,《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指出該詞延伸出雙重語義:既指客觀記錄言語行為(如會議紀要),也包含通過文字轉述他人觀點的話語标記功能(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598頁)。在語義辨析層面需注意與"記事"構成互補關系,前者側重言語内容保存,後者強調事件過程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記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記言指記錄言論的行為,常見于曆史記載或文獻整理。古代史官體系中,左史負責記錄君王的言論(即“記言”),右史則記錄事件(即“記事”),如《漢書·藝文志》所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二、延伸含義

  1. 遵循教誨
    現代用法中,可引申為牢記他人話語并付諸行動,強調對他人建議或指令的重視與執行。
  2. 文學與職場應用
    在傳記或職場場景中,常與“記行”并用,體現對言行并重的記錄或規範,如“記言記行并舉,大節細節并重”。

三、曆史背景

四、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記載,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史通·曲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石跋陟碑帖鞭打變蛋變名易姓鼈飲長艾陳疇創刊丹黝道氣打下手東京六姓都盧緣扼要泛齊廢心吠雪風裁縫際斧畫負芒披葦高義薄雲勾徵刮垢磨光丱發漢元昊乾健傄郊廟歌接警解衣推食哜哜近昵糾案酒螺苛求柳陌花衢麗養隴頭落斧路食民安物阜命棺溺袴起除清澈人單勢孤生脈孀寡肆意橫行酸恻挑逗抟鑪退傅揮金污渎相沿成俗下武諧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