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錄言論。《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南朝 梁 沉約 《到著作省謝表》:“珥筆史觀,記言文府。”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楊樹達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記言省曰字例》:“凡記言用‘曰’,此通例也;然古書中多有不用‘曰’字者。”
“記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記言指記錄言論的行為,常見于曆史記載或文獻整理。古代史官體系中,左史負責記錄君王的言論(即“記言”),右史則記錄事件(即“記事”),如《漢書·藝文志》所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記載,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史通·曲筆》等文獻。
《記言》(jì yán)一詞指的是記錄言語的意思。它由“記”和“言”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
- 記:表示記憶、記錄的意思,部首為言(yan)。
- 言:表示說話、言語的意思,部首為言(yan)。
來源:
《記言》一詞源自古代漢字的使用。當時人們将重要的言語記錄下來,以便後人參考。這種行為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習慣,從而形成了“記言”的概念。
繁體:
《記言》是《記言》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通常将《記言》寫作“記言”或“記言之書”。這種寫法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記言”。
例句:
1. 他經常用手機記錄下老師的講話,以便日後複習。
2. 爺爺将他的智慧和經驗寫成了一本《記言之書》。
組詞:
- 記憶:保存在大腦中的信息。
- 記錄:将信息寫下來以備後用。
- 言語: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的話語。
近義詞:
- 紀實:記錄真實事件的行為。
- 記述:詳細叙述或描述一件事情。
反義詞:
- 遺忘:忘記、丢失記憶。
- 口誤:口頭表達時出現的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