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finest cream]∶酥酪上凝聚的油
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本草綱目·獸一》引寇宗奭
(2) [nirvana;Buddhist truth]∶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義。如天台宗喻《法華》為醍醐,真言宗喻陀羅尼藏為醍醐
(1).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 裴铏 《傳奇·江叟》:“龍既出,必銜明月之珠而贈。子得之,當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龍已腦疼矣。” 蘇曼殊 《遁迹記》:“是時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猶如醍醐。”
(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大般涅槃經·聖行品》:“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一:“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衰。” 清 金農 《送性原上座還青浦》詩:“夢醒槐根日未晡,願聞妙法闡醍醐。”
(3).比喻美酒。 唐 白居易 《将歸一絕》:“更憐家醖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明 徐複祚 《投梭記·救女》:“但願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郭沫若 《蜀道奇》詩:“果然為雲為雨夢模糊,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醍醐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義解析
"醍醐"本指精制的乳酪制品,《漢語大詞典》記載其為"牛乳經反複提煉而成的精華",《說文解字》注"醍"為"清酒也",後引申代指事物精粹。佛教典籍中特指通過五次牛乳提煉工序得到的最高純度乳制品,象征佛法精髓,《涅槃經》雲:"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二、詞源演變
該詞源自梵語"dadhi-manda",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譯作"醍醐",後隨佛教傳播融入漢語體系。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藥用價值:"醍醐,性滑,物盛皆透,惟雞子殼及壺盧盛之不出。"
三、文學應用
在詩詞中多喻指智慧啟迪,如白居易《嗟發落》"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成語"醍醐灌頂"更成為覺悟真理的經典比喻。清代《紅樓夢》第六十三回用"醍醐香冽"形容美酒醇厚。
四、現代語義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其雙重含義:既指傳統乳制品精粹,又保留佛教哲學中"最高佛法"的象征意義,在語言學範疇屬于典型的文化借詞現象。
“醍醐”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以上内容綜合了《本草綱目》、佛教經典及語言學分析(來源:、、、等),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相關文獻。
保持曲線奔競筆述敝帚殘敗參味塵球闖喪大廓達馬兜羅反惑鳳華粉署扶老歸寂咕容還責寒日毫铢歡奮皇帝老子荒墜斛鬥貨法怙強兼該減師半德矯誇诘證九尾狐狸刻骨科名窺宋昆侖舶拉談缧囚料豆鋁礦蠻藤蒙騃渺彌明殿母機淖溺翩翔诮駡生棟聲節省可裡申用釋老説書窪子轊車圬工五星聚鄉司斜雁溪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