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finest cream]∶酥酪上凝聚的油
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本草綱目·獸一》引寇宗奭
(2) [nirvana;Buddhist truth]∶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義。如天台宗喻《法華》為醍醐,真言宗喻陀羅尼藏為醍醐
(1).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 裴铏 《傳奇·江叟》:“龍既出,必銜明月之珠而贈。子得之,當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龍已腦疼矣。” 蘇曼殊 《遁迹記》:“是時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猶如醍醐。”
(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大般涅槃經·聖行品》:“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一:“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衰。” 清 金農 《送性原上座還青浦》詩:“夢醒槐根日未晡,願聞妙法闡醍醐。”
(3).比喻美酒。 唐 白居易 《将歸一絕》:“更憐家醖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明 徐複祚 《投梭記·救女》:“但願杯行無數,開懷暢飲醍醐。” 郭沫若 《蜀道奇》詩:“果然為雲為雨夢模糊,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醍醐”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以上内容綜合了《本草綱目》、佛教經典及語言學分析(來源:、、、等),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相關文獻。
《醍醐》是指一種香甜的牛奶,也可用來比喻純粹的真理或頓悟的智慧。這個詞在佛教文化中經常被使用。
《醍醐》的左邊是“酉”部,右邊是“司”部。它由15畫組成。
《醍醐》一詞最早見于《大正藏》中的《大般若波羅蜜經》。在此經文中,“醍醐”形容一種貨真價實的東西。此後,“醍醐”一詞逐漸被*********引申為指代真理和智慧的名詞。
《醍醐》的繁體字為「醍醐」。
在古代,「醍醐」的寫法有些不同,常見的寫法為「醍」和「醐」組合,其中「醍」為表示牛奶的字,「醐」為表示香氣的字。
1. 他的言論是一種醍醐,直擊人心。
2. 頓悟後,他終于領悟了生命的醍醐。
1. 醍醐滋味
2. 醍醐灌頂
3. 醍醐熏心
1. 真谛
2. 實相
3. 悟道
1. 虛妄
2. 幻象
3. 迷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