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跂踦的意思、跂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跂踦的解釋

跛行,行走不便。 漢 焦贛 《易林·恒之漸》:“蒼耳東從,道頓跂踦。日辰不良,病為祟禍。” 漢 班固 《白6*虎通·緻仕》:“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所以長廉恥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跂踦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跂踦”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與“肢體不平衡的狀态”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跂”本義為“踮起腳跟”,《說文解字》釋為“足多指也”,引申為足部異常狀态;而“踦”在《廣韻》中注音為“居宜切”,特指“單腳着地”或“偏倚”。《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指出,二者連用構成疊韻聯綿詞,多用于描述行走時一腳高一腳低、身體不穩的姿态,例如《莊子·秋水》中“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的典故,便暗含“跂踦”的肢體動态。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隱喻事物不協調的狀态,如宋代《朱子語類》以“如人跂踦,一邊已動,一邊未動”比喻思想與行為的矛盾。現代漢語使用中,“跂踦”多保留其本義,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及方言表述,例如江淮官話中仍用“跂踦”形容跛足者步态(參考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跂踦”是一個由“跂”和“踦”組成的複合詞,兩者均與足部動作或狀态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分釋單字

    • 跂(qí/qǐ):
      通常有兩種讀音和含義。讀“qí”時,指多出的腳趾(如《莊子·骈拇》中“故合者不為骈,而枝者不為跂”);讀“qǐ”時,通“企”,意為踮起腳尖(如《詩經·衛風·河廣》中“跂予望之”)。
    • 踦(yǐ):
      指腳跛、行走不便,或形容偏重、不平衡的狀态。例如《莊子·養生主》中“膝之所踦”描述用膝蓋抵住的動作。
  2. 複合詞“跂踦”的整體含義
    結合兩字含義,“跂踦”多表示行走不穩、跛足或姿勢不平衡的狀态。例如:

    • 可指生理缺陷導緻的跛行(如“踦犢”指行走不穩的小牛);
    • 也可引申為事物偏頗、不協調(如“踦頗”指片面或偏頗)。
  3. 文獻中的用例
    在古漢語中,“踦”常與動作或狀态搭配使用,如《莊子》中“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述宰牛時足膝配合的動作,而“跂”則多與站立或眺望相關。兩者組合後,更強調肢體動作的非常态性。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多引申義,可補充查詢《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班點報當飽閱邊騎變象哔叽不切實際才卿餐嚼持掣螭奁出奇不窮粗質打橫炮單辭電荷守恒定律豆腐乾斷雁奉禀憤厲服除浮滑苻蓠負雀夫主蓇蓉黃賬換羽移宮灰筆假定艱勤簡逷狡口積卑經濟作物鞫人枯草死骨琅華連滾帶爬六神丸淪斁門唁明切乞留玎琅泉扉拳拳之枕衽發仁彊森聳聲求氣應神氣活現審查使靳受知铄金點玉伺瑕抵隙嗖嗖酸式鹽爣朗铦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