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行,行走不便。 漢 焦贛 《易林·恒之漸》:“蒼耳東從,道頓跂踦。日辰不良,病為祟禍。” 漢 班固 《白6*虎通·緻仕》:“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所以長廉恥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跂踦漢語 快速查詢。
“跂踦”是一個由“跂”和“踦”組成的複合詞,兩者均與足部動作或狀态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分釋單字
複合詞“跂踦”的整體含義
結合兩字含義,“跂踦”多表示行走不穩、跛足或姿勢不平衡的狀态。例如:
文獻中的用例
在古漢語中,“踦”常與動作或狀态搭配使用,如《莊子》中“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述宰牛時足膝配合的動作,而“跂”則多與站立或眺望相關。兩者組合後,更強調肢體動作的非常态性。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多引申義,可補充查詢《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跂踦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走路時姿勢或步履。它表示行走時腿部或腳步異常矯健、輕盈或堅定有力,給人一種穩健、沉着、有力量的感覺。
跂踦是由“足”、“止”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8畫和20畫。
“跂踦”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創造。在現代漢語中,我們一般使用簡化字表達,而繁體字中“跂踦”的寫法分别為“踦”和“跂”。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現代不同。以“跂”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兩個“足”字頭頂相對的形狀,表示一隻腳在前,另一隻腳在後的走路姿勢。而“踦”的古時候寫法則是在“止”的下方加上一個“足”字,表示行走時腳步矯健。
1. 他跂踦地走出教室,給人留下了堅定、有力量的印象。
2. 她的跂踦步履讓人感到她有着非凡的自信和決心。
跂步、踦行、快跂、輕踦等。
近義詞:輕盈、穩健、有力、果斷。
反義詞:沉重、搖擺、蹒跚、磕磕碰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