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州郡計吏。《後漢書·應奉傳》“ 奉 少聰明” 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 奉 少為上計吏, 許訓 為計掾,俱到京師。”《魏書·高祖紀上》:“故具問守宰苛虐之狀於州郡使者、秀孝、計掾,而對多不實。” 唐 盧照鄰 《五悲文·悲才難》:“别有 漢陽 計掾, 邠國 臺卿,抗希代之奇節,負超時之令名。”
“計掾”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州郡中負責統計、審計等事務的官吏,屬于地方行政機構中的基層職位,主要承擔財政核算、戶籍管理等工作。該詞由“計”(統計、核算)和“掾”(屬官)組合而成,體現其職能特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魏書》等史料原文,或查閱專業曆史詞典。
《計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官職名號或稱呼官吏。在古代,掾是官員名號的一種,主要指負責文書、記錄、計算等工作的官員。
拆分部首:計(計、言)+ 控(手、⺈)+ 卩(卩、亻)
計掾總共有17個筆畫。
《計掾》這個詞的來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古代,掾是官員的一種職稱。
在繁體字中,《計掾》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計掾」。
《計掾》的古代寫法在形狀上稍有不同,但意思和現代漢字相同。例如,「掾」と「⺈」的結構不同,「⺈」部分在古代是寫成「⺆」的形狀。
1. 他是皇宮裡負責計算的高級掾。
2. 這位掾在官府工作多年,經驗豐富。
常見的相關詞語有:掾史、掾屬、掾曹、掾使等。
近義詞:員、吏、佐、官、職員。
反義詞:主、宰、長、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