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栎釜的意思、栎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栎釜的解釋

以杓刮釜使其出聲,以示羹盡。《史記·楚元王世家》:“始 高祖 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 司馬貞 索隱:“櫟音歷,謂以杓歷釜旁,使為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栎釜”為漢語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刮磨鍋底”,引申為糧食耗盡、生活困頓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該詞源自古代炊具使用場景,具有特定文化意象:

  1. 字義解析

    “栎”通“轹”,意為刮、敲擊;“釜”為古代炊具,形似圓底鍋(《說文解字·鬲部》)。合稱指刮磨空鍋,暗示無米可炊。例如《史記·楚元王世家》記載“嫂厭叔,栎釜”,描述劉邦之嫂故意刮鍋發出聲響,示意飯菜已盡,表達對劉邦蹭飯的不滿。

  2. 引申象征

    《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被引申為“貧困無糧”的代稱,常與“甑塵”(蒸器積塵)連用,構成“栎釜甑塵”的成語,強化生活窘迫的意象(《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3. 文化關聯

    《中國飲食文化史》提到,釜作為先秦至漢代主要炊具,其空置狀态直接反映家庭經濟狀況,因此“栎釜”成為文學中表達饑馑的典型符號,常見于史書及詩詞。例如宋代陸遊詩中“甑塵栎釜常年慣”,即用此典抒寫清貧生活。

網絡擴展解釋

“栎釜”是一個源自《史記》的典故,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基本解釋

栎釜(lì fǔ)指用勺子刮擦鍋邊發出聲響,假裝食物已盡,以此委婉驅趕客人。這一行為出自《史記·楚元王世家》,記載劉邦(漢高祖)未發迹時,其嫂子因厭煩他常帶賓客蹭飯,故意刮鍋示意無食,迫使客人離開。

典故背景

劉邦早年貧困,常帶朋友去長嫂家吃飯。長嫂不堪其擾,便在劉邦帶客來訪時,用勺子大力刮擦空鍋,發出聲響暗示無羹可食,賓客見狀紛紛離去。後來劉邦稱帝,唯獨未封賞這位嫂子,經父親勸說才追封其子為“羹颉侯”(“颉”有克扣之意),暗含諷刺。

使用場景

  1. 形容待客不周:用于描述故意冷落客人或委婉逐客的行為。
  2. 暗喻虛僞敷衍:引申為用虛假表象掩蓋真實意圖的情形。

注意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人才被埋沒”,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栎釜”原意混淆。建議以《史記》及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備體貶望邊驿别柎不相放茶褐色豺祭逞心沖挹穿紮純犧存亡絕續戴丘牒舉多情善感方國翻梓肥打貢款故掾好來好去會同館箋箋建茗晶燦燦井噴精肉錦裡矜愍窘澀九裡香科稅臉孔燎火了如觀火臨乾眇小逆亂僻近千災百難乞奪绮裡禽息鳥視認透煞黑十九水力資源順職說夫蘇門四子檀暈讨氣題免蹄齧讬庇外江誣訴無衍烏鴉嘴鰕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