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口,鋒刃破缺。《淮南子·修務訓》:“今劍或絶側羸文,齧缺卷銋,而稱以 頃襄 之劍,則貴人争帶之。”
2.傳說中的上古賢人。隱居不仕。《莊子·天地》:“ 堯 之師曰 許由 , 許由 之師曰 齧缺 , 齧缺 之師曰 王倪 。” 北周 庾信 《奉報窮秋寄隱士》詩:“ 王倪 逢 齧缺 , 桀溺 耦 長沮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高似孫 以太史無傳,而并疑為鴻蒙 齧缺 之類。”
3.借指隱士。 南唐 陳陶 《锺陵道中作》詩:“曾逢 齧缺 話東海,長憶 蕭 家青玉牀。”
齧缺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闡釋:
一、字面本義 指牙齒殘缺不齊的狀态。《漢語大詞典》釋為“咬成缺口”,引申為物體邊緣破損不完整的形态(來源:漢典網 zdic.net)。例如古籍中“器皿齧缺”即形容器具邊緣缺損。
二、人物典故 特指《莊子·逍遙遊》《莊子·齊物論》等篇記載的傳說人物。據《莊子集釋》描述,齧缺是上古賢者王倪的弟子,以“坐忘”悟道的隱士形象著稱(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其名號取自“齧傷而缺”的殘缺意象,隱喻道家思想中“大成若缺”的哲學觀。
文化引申 該詞在道教文獻中常作為修行境界的象征符號,如《雲笈七籤》将其與“支離”并稱,喻指破除形體執念的修煉階段(來源:道教學術研究數據庫 daoist.org)。
“齧缺”是“齧缺”的繁體寫法,拼音為niè quē,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缺口或鋒刃破損 指物體邊緣的缺損或刀刃的殘破。例如《淮南子·修務訓》中提到劍刃“齧缺卷銋”,即形容劍刃卷曲殘缺的狀态。
曆史人物:上古賢者 傳說中堯帝的師祖級人物,為許由(堯的老師)之師。莊子在《天地》篇中記載其隱士身份,強調其不慕權位、崇尚自然的思想,成為道家文化中的典型形象。
引申代指:隱士象征 因齧缺的隱逸特質,後世常以“齧缺”代指超脫世俗的隱者,體現對逍遙境界的追求。
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古籍或文學化表達中。若需深入考證人物背景,建議結合《莊子》《淮南子》等原典及權威注疏進一步研究。
阿貓阿狗阿木忽郎安乂牓門賣官悲慘邊扞貶忽裱褙不可抗力不肅蒼黃慘鸷刻核池苑楚楚可人皴染谠直刀環倒置叮叮貓遁竄二端幹貨船管鍵合尖核考鶴趣後面僵伏建極家庭金三品镌官開篇靠身曆然聾丞麥茬梅花參猛乍墨守成規濃醪盤壠千裡舟謙需邛鄉蒟牷物饒裕人仰馬翻弱藻眚妖祏主收才松衣田牧髫鬌停飲投缳王化無主後賢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