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塔工程最後一着為塔頂合尖,故以“合尖”喻克成大功的最後一步工作。《新五代史·雜傳·李崧》:“﹝ 晉高祖 ﹞陰遣人謝 崧 曰:‘為浮屠者,必合其尖。’蓋欲使 崧 終始成己事也。” 宋 趙昇 《朝野類要·馀紀·破白合尖》:“選人得初舉狀,謂之破白;末後一紙湊足,謂之合尖,如造塔上頂之意。”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六:“時一同僚,迫於代滿,望公合尖,而公不與。”
關于“合尖”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合尖”原指建造佛塔時完成塔頂的最後一道工序,引申為比喻完成重大工程的最後關鍵步驟。該詞源于古代建築術語,最早見于《新五代史》等典籍。
本義
古代造塔需層層壘砌,塔頂合尖是整個工程的收尾步驟,象征大功告成。例如《朝野類要》記載:“選人得初舉狀,謂之破白;末後一紙湊足,謂之合尖,如造塔上頂之意。”
引申義
現代可用于形容完成核心任務的關鍵環節,如科研攻關、項目收尾等場景。部分語境中也表示“精準切中要害”,但此用法較罕見。
部分非權威資料提到“合尖”可表示“物體緊密連接”或“言辭尖銳”(如、2),但此類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案例,可參考《新五代史·李崧傳》或宋代趙昇《朝野類要》。
合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
合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合”字的部首“扌”,右邊是“尖”字的部首“立”。此外,合尖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合尖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最初,合尖是指箭矢的尖端與弓弩的弦相連接的部分。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形容物體的尖銳部分,或者指某種品質或特點非常突出的人或事物。
繁體字中的合尖保留了相同的意思和構造,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合尖的字形會有一些差異。有些舊版本的字典中會将尖寫成“卂”,而不是現代常用的“尖”。這種變體字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
1. 他畫的山石真是合尖,仿佛能躍然紙上。
2. 這把刀利劍合尖,一舉一動間都透露出凜冽的殺氣。
合尖能和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 合尖派:指以尖銳論點為核心、善于辯論、思維敏捷的人。
- 尖貨合:表示一件物品既是高端且具有尖銳兒童特點。
與合尖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尖銳、鋒利、敏銳、犀利。
與合尖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平庸、遲鈍、鈍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