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髫鬌的意思、髫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髫鬌的解釋

幼年。《後漢書·周燮傳》:“始在髫鬌,而知廉讓;十歲就學,能通《詩》《論》。” 宋 葉適 《毛積夫墓志銘》:“﹝ 毛子中 ﹞髫鬌有傑氣。” 明 黃佐 《廣州人物傳》卷一:“ 羅威 ,字 德仁 , 番禺 人。天性純慤,髫鬌即知禮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髫鬌”是古代漢語中描述兒童發式的複合詞,其構成與含義可從單字訓诂切入:

一、字源解析

  1. 髫(tiáo):《說文解字》釋為“小兒垂結也”,特指孩童垂于額前的短發,如《後漢書》載“垂髫戴白”,喻幼年階段。
  2. 鬌(duǒ):《廣韻》注“小兒剪發為鬌”,指為幼童修剪的短發,後引申為童稚時期。《禮記·内則》有“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的記載,說明此為古代育兒禮俗。

二、詞義演變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魏晉文獻,如《晉書·慕容皝載記》“髫鬌之年,已成奇器”,強調年幼聰慧。唐宋後漸作泛指,如白居易詩“憶昔髫鬌時,繞膝逐梨棗”,表達對童年的追憶。明代《字彙》将“髫鬌”歸為“童幼通稱”,詞義從具體發式擴展至年齡指代。

三、文化關聯

該詞承載古代“身體發膚”觀念,如《孝經》強調“不敢毀傷”,兒童剪發留鬌既符合禮制又蘊含祈福寓意。相關民俗在《東京夢華錄》等典籍中均有印證,成為研究古代生命禮儀的重要語料。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辭典》及《中國風俗通史》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髫鬌”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1. 髫(tiáo)
指古代兒童垂下的短發,常代指幼年。如“垂髫”即指童年,常見于古文,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

2. 鬌(duǒ)
本義為嬰兒剪發後留下的頭發,後引申為幼年或頭發散亂的樣子。如《說文解字》釋為“發堕也”。

組合義推測
“髫鬌”可能指兒童垂發與剪發後的樣态,或泛指幼年時期。因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及現代辭書,可能屬于生僻組合或文獻中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建議
若您是在古籍中遇到此詞,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更精準解讀;若為現代生造詞,需确認書寫是否正确。

别人正在浏覽...

熬心費力卑亂背興邊競匾式嬖禦士簸錢不郎不秀春釀大琴巅越雕困頂觸坻隤笃教督統防磁封官許原分肌劈理父老幹冬敢作敢為耕奴規天矩地國筴姣冶雞蔔戒轄接着鯨膏狷戾峻舻褲管枯黧老馬戀棧煉精連索柳徑侓魁論谕茅椒玫陛墨盒凝冰槃桉憑匿貧困潦倒牆立謙謹七德舞箧衍七絕欽慎濟跄塌飒條葉毋窮鄉陌熙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