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缳的意思、投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缳的解釋

[commit ******* by hanging] 上吊;自缢

投缳道路。——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詳細解釋

自缢。《後漢書·吳祐傳》:“因投繯而死。” 李賢 注:“謂以繩為繯,投之而縊也。”《新唐書·長孫無忌傳》:“ 敬宗 令大理正 袁公瑜 、禦史 宋之順 等即 黔州 暴訊。 無忌 投繯卒。” 清 馮桂芬 《許烈姬傳》:“屢投繯求死,不可得。” 茅盾 《子夜》十八:“她又覺得她的結果隻有那照例的一着:吞金或者投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投缳(tóu huán)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以繩索系頸自缢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文學作品中。該詞由“投”(抛擲、懸挂)與“缳”(繩圈)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将頭頸投入繩圈”,後特指自缢身亡的死亡方式。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投缳”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典籍。例如《漢書·酷吏傳》記載“欲投缳自絕”,描述以繩索自缢的行為。明代方孝孺《豫讓論》中“豫讓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欲以投缳報智伯”的典故,進一步強化了該詞在忠義語境中的象征意義。

在語義演變方面,《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為“自缢”的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描寫。清代褚人獲《堅瓠集》記載明末烈女事迹時,使用“投環”作為同義詞,印證了該詞在近古時期的通用性。

權威語言學著作《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指出,該詞常見于史書人物傳記,如《明史·忠義傳》中“崇祯殉國,宮人投缳者衆”的記載,反映了特定曆史背景下士大夫階層的節烈觀念。

網絡擴展解釋

“投缳”是一個文言詞彙,指用繩子上吊自盡的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投缳”意為“自缢”或“上吊”,指以繩索套頸結束生命的方式。其字面意義為“投入繩圈”(“缳”即繩圈)。

2.曆史例證

3.詞源與結構

“缳”原指繩結或繩圈,“投缳”即主動将頸部套入繩索的動作,後成為自缢的委婉說法。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口語中常用“上吊”“自缢”等替代。

5.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自盡”“懸梁”,但“投缳”特指以繩索自缢的方式,更具文言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五人墓碑記》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唱百煉鏡邦籍闆角被衾泊泊超越方程查夜箪壺方夏浮譌富貴榮華赙诔符繻豪勇黑貨候車室後尾化鱗鹄闆書護梯迦真隣陀解慢機理巾帼英雄救死扶傷積憎浚壍郐下無譏蘭澤栗冽理念留計律斬茅蒲墨戲目标男孩逆邪判命棄礎清涼油青霾球門屈恤讓三讓再神頭鬼面壽毫熟缣暑門算得宿物讨究天文館銅繡脫貨脫水秃鹙亡實瞎說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