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裱褙的意思、裱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裱褙的解釋

[mount a picture] 貼在襯墊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陳列;特指粘貼(如一張紙)在結實的材料上作為裝訂

詳細解釋

亦作“ 裱背 ”。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來裝潢字畫書籍,或加以修補,使之美觀耐久。凡裱褙必兩層,書畫等正面向外者,謂之裱;以無染素紙襯托其背者,稱為褙。《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王太尉 取污了絹來看時,完然一幅全身 呂洞賓 ……将這幅仙畫送進入後宮,太後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 明 阮大鋮 《燕子箋·誤畫》:“門掛招牌利市,家傳裱背生涯。” 清 顧張思 《土風錄·裱褙》:“裝潢曰裱褙。”參閱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裱背十三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裱褙(拼音:biǎo bèi),是中國傳統書畫裝潢工藝的核心技術,主要用于保護和美化書畫作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構成

  1. 基本概念
    裱褙是用紙、布或絲織品作為襯底,将書畫作品黏貼加固,便于收藏或展示的工藝。其中,“裱”指書畫正面的裝裱,“褙”指背面襯底的托背。

  2. 工藝特點
    需分兩層操作:書畫正面裝裱(裱)使用绫錦等裝飾材料,背面托底(褙)則用素紙或無染材料,确保平整耐久。


二、曆史與演變


三、功能與價值

  1. 保護作用:防止書畫受潮、蟲蛀,延長保存壽命,對破損作品有修複效果,裱褙工匠因此被稱為“畫郎中”。
  2. 藝術提升:通過裝裱使墨色層次分明,增強視覺表現力,未托裱的作品往往顯得模糊,托裱後水墨層次立體化。

四、應用範圍

主要用于書畫、碑帖的裝潢,形式包括卷軸、冊頁、屏條等。現代也用于裝飾牆壁或裝訂材料加固。

如需了解具體裝裱技法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辍耕錄》《夢粱錄》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抱褙(bào bèi)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有着多重含義和用法。下面是一些關于抱褙的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抱褙由“手”(扌)和“袋”(裝衣物的布袋)兩個部首組成,它們分别有4個和10個筆畫。 來源:抱褙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這是一個古老的成語,最初用來形容抱着褙子(大布袋)的動作,表示攜帶或擁有的意思。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延伸,引申到擁有或持有某種物品、心理、情感等的狀态。 繁體寫法:在繁體字中,抱褙的寫法為「抱襃」。 古時漢字寫法:在古代,抱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可以參考古代的文獻和文物。 例句:抱褙這個詞在日常用語中并不常見,但是可以用于一些修辭手法中,例如:“他心中抱褙着對未來的期望”。 組詞:抱褙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它通常作為整體來使用。 近義詞:擁有、持有、帶着、托着。 反義詞:失去、放棄。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需要更多具體的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