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肅的意思、不肅的詳細解釋
不肅的解釋
(1).不嚴厲;不嚴峻。《孝經·三才》:“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國語·齊語》:“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德務中庸,教敦不肅。”
(2).不嚴肅;不恭敬。《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 晉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遠無不肅,邇無不懷。”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肅的解釋 肅 (肅) ù 恭敬:肅立。肅坐。肅然。 嚴正,認真:嚴肅。肅靜。肅穆。整肅。 躬身作揖,迎揖引進:肅客。 萎縮:肅殺。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不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言行不莊重、不嚴肅,不符合應有的禮儀或規範。具體可拆解為兩層含義:
- 不嚴厲、不嚴峻:多用于描述态度或治理方式不夠嚴格(如“其教不肅而成”)。
- 不嚴肅、不恭敬:強調行為或儀态缺乏莊重感(如“衣冠不正,賓者不肅”)。
二、使用場景
- 描述态度:如批評他人舉止輕浮,或自我反省時(例:“會議中嬉笑打鬧,實為不肅”)。
- 曆史文獻引用:常見于古籍,如《孝經》中“其政不嚴而治”體現“不肅”的治理觀。
- 禮儀規範:用于強調場合的莊重性(例:“國旗儀式上,衆人無不肅然”)。
三、延伸解析
- 成語屬性:發音為bù sù,屬中性詞,結構為否定式形容詞。
- 反義詞:如“肅穆”“莊重”。
- 注意事項: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在正式場合誤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國語》《漢書》),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肅(búsù)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思。它的部首是不,總共有4個筆畫。作為一個多音字,不肅有兩種讀音和意思。第一種讀音是búsù,表示不恭敬、不莊重的意思。例如,我們應該在公共場合保持莊重的态度,不應該不肅。第二種讀音是bǔsù,表示不加束縛、不加約束的意思。例如,孩子們在玩耍時往往是不肅的,因為他們不受到規則的限制。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不肅的寫法為不肅。它的意思和拆分部首是一樣的,隻是字形上稍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檢查一文的肅谕使用了古代寫法不敻。雖然不肅的寫法有所變化,但它的意思并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幫助理解不肅這個詞的用法:
1. 在場的人都很肅穆,沒有人敢說話。
2. 孩子們在教堂裡玩鬧,沒有絲毫不肅的表現。
3. 在重要場合,我們應該保持肅靜,表現出應有的莊重态度。
同義詞方面,可以用莊重、恭敬來替換不肅。反義詞方面,可以用莊重、鄭重來表示與不肅相反的意思。例如,在莊重場合我們應該莊重而不應該不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