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 and horses thrown off their feet] 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的樣子,也形容極端混亂或忙亂
所有書役人等,已被他鬧的人仰馬翻。——清· 李伯元《活地獄》
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盡,人仰馬翻。——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1).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戰時傷亡慘重的情景。《太平天囯歌謠傳說集·打禮社》:“新橋上的守兵老早串通好了,一見 忠王 兵到,就掉過大炮來朝禮社轟,把莊上白頭打得鬼哭神嚎,人仰馬翻。”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六章:“這麼晴朗的天氣,天空湛藍湛藍的,真不象雙方就要殺得人仰馬翻!”
(2).比喻亂得不可收拾。《花城》1981年第5期:“他想拖下去,激化矛盾,鬧大亂子,最好鬧得天翻地覆,人仰馬翻。”
“人仰馬翻”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rén yǎng mǎ fān,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的場景,既可指戰鬥中慘敗的狀态,也可比喻極端混亂或忙亂的局面,含貶義。
該成語強調被動受挫或失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的貶義色彩,避免用于中性或積極場景。
“人仰馬翻”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者馬突然遭遇到強大的沖擊或者打擊,猝不及防地翻倒或遭受嚴重的傷害。
“人仰馬翻”由3個字組成。其中,“人”字的部首是“人”,共2畫;“仰”字的部首是“人”,共6畫;“馬”字的部首是“馬”,共4畫;“翻”字的部首是“羽”,共11畫。
“人仰馬翻”最早出現于唐代韓愈的《諷當時詞》一文,原文為“盧照鄰見我仆孫僚,雲真公子稀薄人仰馬翻之奇而不及。”在《晉書·王羲之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繁體字為人仰馬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候會将某些偏旁部首的筆畫變更為其他部首。例如,“翻”字在古代有時也會寫作“飜”。
1. 鐵蹄奔騰,敵人一個接一個地人仰馬翻,哀嚎聲不絕于耳。
2. 經曆了那場意外事故後,他人仰馬翻地從馬背上跌落下來,造成嚴重的腰部受傷。
人仰馬翻(成語)
人仰馬戰(成語)
仰人鼻息(成語)
人仰馬翻:摔倒、猝不及防地摔倒
仰人鼻息:殚精竭慮、黯然神傷
安然無恙、穩如泰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