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筦鍵”。1.管,鑰匙;鍵,鎖簧。指鑰匙與鎖。《周禮·地官·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管謂籥也,鍵謂牡。” 賈公彥 疏:“謂用管籥以啟門,用鍵牡以閉門,故雙言以啟閉。”《管子·立政》:“一道路,博出入,審閭閈,慎筦鍵。” 漢 桓寬 《鹽鐵論·禁耕》:“天子適諸侯,升自阼階,諸侯納管鍵,執策而聽命,示莫為主也。”
(2).比喻要地。《清史稿·兵志九》:“惟 江陰 、 吳淞 二處,一為 長江 之筦鍵,一為 蘇 松 之門戶,防務尤重。”
“管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與鎖鑰、關鍵機制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管”在古代指鑰匙,《周禮·地官》中已有“司門掌授管鍵”的記載;“鍵”則指門闩或鎖簧,如《墨子·備城門》中“鍵為閉門之木”。兩字合稱,特指古代鎖閉門戶的核心部件,引申為事物的關鍵環節或控制機制。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管鍵”的用法可追溯至先秦文獻。例如《禮記·月令》中“修鍵閉,慎管籥”一句,鄭玄注稱“鍵牡閉牝,管籥搏鍵器也”,說明其作為鎖具的功能性定義。漢代《說文解字》将“鍵”釋為“铉也”,段玉裁注補充“豎貫于鼎耳而舉之”,揭示其物理結構與功能特性。
在具體應用中,“管鍵”常被用于比喻重要職務或核心要素。《後漢書·隗嚣傳》記載“秉管鍵于中樞”,即以鎖鑰喻指中央政權要職。明代楊慎《丹鉛續錄》中“治世之管鍵”的表述,則将其抽象化為社會治理的關鍵制度。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在《四庫全書》經部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多用于闡釋禮制中的門禁規範。
相關詞語體系包括:
現代漢語中,“管鍵”主要作為曆史詞彙存在于古籍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仍将其列為獨立詞條,建議在文獻解讀時注意其與“關鍵”的語義差異。
“管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構成
“管”指鑰匙,“鍵”指鎖簧(鎖的金屬簧片),合稱代表古代鎖具的核心部件。如《周禮·地官·司門》記載“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此處“管鍵”即指城門鑰匙與鎖具。
功能延伸
在《管子·立政》中強調“慎筦鍵”,說明其不僅用于實際門鎖,還被賦予管理權柄的象征意義。
古代文獻常以“管鍵”比喻戰略要地。例如《清史稿·兵志九》提到長江、吳淞為“筦鍵”,形容這些區域是扼守門戶的關鍵位置。
“鍵”單獨使用時,在機械中亦指連接軸與齒輪的零件(如所述),但“管鍵”作為固定詞組,主要保留鑰匙與鎖具的經典含義,以及地理要沖的引申義。
騃憨報價餅銀不震鈔録愁哀次要存執打礬大我搭言鼎養東虢餓夫煩密肥鮮豐虛感光膈膜行距寒突淮南王黃星建溪極目迥望敬老院金錽掎擿決命争首空氣壓縮機扣邊窺測窺究黎孑厲直輪轓錄聲路途媚骨妙筆判事叛逃皮甲曲本乳糜生榮聲域深宏神渥世界觀收合戍夫寺棘素塵速寫圖踏戽湯粥梯道下工曉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