牓門賣官的意思、牓門賣官的詳細解釋
牓門賣官的解釋
張榜公開标賣官爵。《三國志·魏志·董卓傳》“故太尉 張溫 時為衛尉” 裴松之 注引《傅子》:“ 靈帝 時牓門賣官,於是太尉 段熲 、司徒 崔烈 、太尉 樊陵 、司空 張溫 之徒,皆入錢上千萬下五百萬以買三公。”
詞語分解
- 牓的解釋 牓 ǎ 古同“榜”。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 賣官的解釋 出賣官位。《韓非子·飾邪》:“羣臣賣官於上,取賞於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羣臣。”《後漢書·靈帝紀》:“初開 西邸 賣官,自 關内侯 、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新五代史·閩世家·王昶》:“又遣醫人
網絡擴展解釋
“牓門賣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ǎng mén mài guān,字面意思為“張榜公開标賣官爵”,指古代統治者公開以官職換取錢財的腐敗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語結構與釋義
- 牓門:“牓”同“榜”,指張貼告示;“門”代指公開場所,合指張榜公示。
- 賣官:指以官職為商品進行交易。
綜合意為在公共場所張貼告示,明碼标價售賣官職。
2.曆史背景與出處
該成語源自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據《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傅子》記載,漢靈帝為解決財政危機,公然标價售賣官職,甚至允許賒賬,導緻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高位被富豪争購。
例如:太尉段颎、司徒崔烈等均以千萬錢購得官職,成為當時政治腐敗的典型現象。
3.相關曆史與延伸
- 賣官制度發展:漢代開始以“鬻爵”(售賣虛職)增加收入,東漢末轉為實權官職交易。漢靈帝時期達到頂峰,官職價格按品級明碼标價(如二千石官位需2000萬錢)。
- 影響:此類行為加劇社會矛盾,成為黃巾起義等民變的誘因。
4.相關成語與詞語
- 近義詞:賣官鬻爵、賣官販爵、賣官鬻獄。
- 反義現象:科舉取士、舉賢任能。
5.引用與文獻
- 《傅子》載:“靈帝時牓門賣官,皆入錢上千萬以買三公。”
- 漢典等典籍亦收錄該詞,強調其“公開标賣”的特性。
“牓門賣官”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古代政治腐敗的曆史縮影,反映了權力商品化對社會治理的破壞性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牓門賣官》這個詞指的是通過行賄、賄賂等手段來買賣官職的行為。下面是關于此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牓:牛字旁(牛)
- 門:門字旁(門)
- 賣:卩字底(示)
- 官:宀字旁(宀)
來源:
《牓門賣官》是一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嘉靖年間的小說《西遊記》中。
繁體字:
牓門賣官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根據現代的書寫規範,上述繁體字是最常用的寫法之一。
例句:
- 這個貪官利用權力為他的親友牓門賣官。
- 他們曾經被指控參與牓門賣官的活動。
組詞:
貪官、行賄、官職、賄賂、權力
近義詞:
*********結、官商勾連、權錢交易
反義詞:
廉潔、廉政、清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向我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