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金、銀、銅。一說指銅之青白赤三色。《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 孔 傳:“﹝三品﹞金銀銅也。” 孔穎達 疏:“金既總名而雲三品,黃金以下,惟有白銀與銅耳…… 鄭玄 以為金三品者,銅三色也。”《詩·魯頌·泮水》“大賂南金” 漢 鄭玄 箋:“ 荊 揚 之州貢金三品。” 孔穎達 疏:“彼注雲:三品者,銅三色也。 王肅 以為三品金銀銅。 鄭 不然者,以 梁州 雲‘厥貢鏐鐵銀鏤’。《爾雅·釋器》雲:黃金之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貢金銀者既以鏐銀為名,則知‘金三品’者,其中不得有金銀也……三色者,蓋青白赤也。” 明 徐渭 《會稽縣志諸論·山川論》:“ 夏 之物於 揚州 ,亦止曰貢金三品、瑤、琨、篠、簜、齒、革、毛、羽、木而已。”
“金三品”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術語,主要有兩種解釋,其含義和來源如下:
金屬分類說
指金、銀、銅三種金屬。這一說法源自《尚書·禹貢》中“厥貢惟金三品”的記載,孔安國注疏明确将“三品”解釋為金、銀、銅。古代常以此作為地方貢賦的貴重物資。
銅色分類說
另一說認為“三品”指銅的三種顔色,即青、白、赤(紅)。漢代鄭玄在注解《詩經》時提出此觀點,認為不同顔色的銅代表不同品質。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金三品”引申為形容地位顯赫或能力卓越的人,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基于“三品”官職等級(如古代官員的“正、副、從”品級)的聯想。
“金三品”的原始含義更傾向于金屬分類或銅色區分,與古代經濟、貢賦制度密切相關;現代引申的“地位象征”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金三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高質量的、極品的東西或者人。
《金三品》的拆分部首為金,它的筆畫數為8。
《金三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在小說中形容了一個人的美貌和高貴品質。
《金三品》的繁體字為「金三品」。
在古時候,「金三品」的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上相同。
他的服裝品味高雅,看起來真是一位真正的《金三品》。
金質、質量、品味。
上乘之品、極品、佳品。
劣等品、次品、破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