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金、銀、銅。一說指銅之青白赤三色。《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 孔 傳:“﹝三品﹞金銀銅也。” 孔穎達 疏:“金既總名而雲三品,黃金以下,惟有白銀與銅耳…… 鄭玄 以為金三品者,銅三色也。”《詩·魯頌·泮水》“大賂南金” 漢 鄭玄 箋:“ 荊 揚 之州貢金三品。” 孔穎達 疏:“彼注雲:三品者,銅三色也。 王肅 以為三品金銀銅。 鄭 不然者,以 梁州 雲‘厥貢鏐鐵銀鏤’。《爾雅·釋器》雲:黃金之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貢金銀者既以鏐銀為名,則知‘金三品’者,其中不得有金銀也……三色者,蓋青白赤也。” 明 徐渭 《會稽縣志諸論·山川論》:“ 夏 之物於 揚州 ,亦止曰貢金三品、瑤、琨、篠、簜、齒、革、毛、羽、木而已。”
"金三品"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濟概念,特指三種不同成色或價值的金屬貨币。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定義 "金三品"指古代作為貨币流通的三種金屬:黃金、白銀、赤銅(或精煉青銅)。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揚州貢"厥貢惟金三品",漢代經學家鄭玄注:"金三品者,銅三色也"(一說為金銀銅),後成為曆代貨币體系的代稱。
二、曆史源流與制度内涵
先秦起源
夏商周時期已出現金屬貨币分級制度。《史記·平準書》載:"虞夏之币,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對應黃金(上币)、白銀(中币)、銅(下币),體現"子母相權"的貨币思想。
漢代法定化
漢武帝推行"白金三品"币制(銀錫合金鑄币),将金屬價值明确分級:
此舉标志金屬貨币的官方等級體系确立(《漢書·食貨志》)。
經濟功能
三品金屬對應不同交易場景:
形成"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的貨币金字塔(唐代杜佑《通典》)。
三、文化延伸意義 "金三品"衍生出"財富等級"的象征意義。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稱:"古者金三品,富貴者藏金,次者藏銀,貧者藏銅",反映古代社會的財富分層觀念。
學術争議注:關于"三品"具體所指,存在"金銀銅"(《史記》集解)與"銅三色"(鄭玄說)兩派觀點,現代學者彭信威《中國貨币史》認為其本質是"金屬貨币的價值分層制度"。
權威參考文獻
“金三品”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術語,主要有兩種解釋,其含義和來源如下:
金屬分類說
指金、銀、銅三種金屬。這一說法源自《尚書·禹貢》中“厥貢惟金三品”的記載,孔安國注疏明确将“三品”解釋為金、銀、銅。古代常以此作為地方貢賦的貴重物資。
銅色分類說
另一說認為“三品”指銅的三種顔色,即青、白、赤(紅)。漢代鄭玄在注解《詩經》時提出此觀點,認為不同顔色的銅代表不同品質。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金三品”引申為形容地位顯赫或能力卓越的人,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基于“三品”官職等級(如古代官員的“正、副、從”品級)的聯想。
“金三品”的原始含義更傾向于金屬分類或銅色區分,與古代經濟、貢賦制度密切相關;現代引申的“地位象征”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愛嬌暗谷鼇洲變容持籌持籌握算打通狀燈籠褲第二職業鼎列動事斷斷鳄蜥梵鈴革道公絜官事鬼出神入鬼母國家所有制號角鶴形華鄂懷生話裡有刺歡賞毀讟角星戢翮拒俄運動康平琨珸鄰老馬龍面署第一平坦平志乾貝權宦忍事沙錢生寄死歸生一神使十地埘雞壽麻夙素饕風虐雪渟潴忘憂物危辭韋缟無葉先炊庠均鄉物閑語小媽骁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