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主後的意思、無主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主後的解釋

古喪禮指父母死後無子主祭為“無主後”。《禮記·喪服小記》:“繼父不同居也者,必嘗同居,皆無主後。”《通典·禮五九》:“ 東晉 征西 庾亮 府倉曹參軍 王羣 從父姊喪,無主後,繼子俄而又卒。 羣 以為姑姐妹無主後者,反歸服。” 清 夏炘 《學禮管釋·不杖期章·姑姊妹女子子適人無主者》:“凡父母之喪,子為之後,其祭也,子主之。今此婦夫已沒,又無子,則為無主後,無主後則無祭主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主後”屬于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可拆解為兩部分理解:

  1. “無主”:指事物處于無人主持、無人歸屬的狀态。《漢語大詞典》釋例為“無主者,亡其所屬也”(來源:漢典網 zdic.net/hant/無主),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財産或領土失去管理者的情況。

  2. “後”:此處表時間延續或空間延展,《說文解字》注“後,繼體君也”,後引申為“之後”的時間概念(來源:國學大師 guoxuedashi.net)。

合解“無主後”可釋為“某事物失去主持者之後的狀态”,例如《資治通鑒》中“城池無主後,民皆自保”即描述城池無人管轄後民衆自發的生存狀态。現代漢語中此詞已罕用,僅存于部分方言或特定曆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無主後”是一個源自古代喪葬禮制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父母去世後沒有兒子(或男性繼承人)主持祭祀的禮儀狀态。這一概念源于《禮記·喪服小記》中的記載,強調在喪禮中若無嫡長子或嗣子主祭,則被稱為“無主後”。

二、文獻出處與曆史背景

  1. 《禮記》記載:明确提到“繼父不同居也者,必嘗同居,皆無主後”,表明若繼父與子未長期共同生活,且無後代主祭,則需依特殊禮儀處理。
  2. 東晉時期案例:《通典·禮五九》記載了東晉王羣處理“姑姐妹無主後者”的案例,說明當時對無主後親屬的喪服制度已有具體規範。
  3. 清代學者夏炘的解讀:進一步闡釋“無主後”意味着祭祀無人主持,強調古代宗法制度中男性繼承人的核心地位。

三、社會意義
該詞彙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宗族延續和祭祀禮儀的重視。若家族無男性繼承人,可能導緻祭祀中斷,甚至影響家族在宗法社會中的地位。這一制度也側面體現了傳統社會對血緣繼承的嚴格規範。

總結
“無主後”不僅是禮儀術語,更承載了古代宗法制度的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禮記》及《通典》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袷藍衫八面駛風半籃腳辯證波光粼粼不可須臾離參齊初學搗動掉隊餓喙發現權飛過海龜蝸孤霜和退紅氍毹後腦勺花撲撲化性起僞驕敖京關警遒懇乞刻深狂蠱廪廪論不定呂公茭蠻弦馬棚眉門末本墨黥木饧盤根問底蘋婆謙下覃鬯秦龜欺三瞞四七術奇友稔惡盈貫熱衷喪器受詞刷蕩雙魚説來話長讨飯天休通名退坡晩伴兒王長唯唯連聲憲駕閑祀枭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