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竄的意思、遁竄的詳細解釋
遁竄的解釋
猶逃竄。《晉書·皇甫谧傳》:“朝有聘賢之禮,野有遁竄之人。”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下:“﹝ 張景 ﹞遂改姓名 李田 ,遁竄四海。” 清 焦循 《憶書》三:“村人皆遁竄,止一人在。”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竄的解釋 竄 (竄) à 亂跑,逃走(用于敵軍、匪徒、野獸等):竄犯。竄擾。竄逃。竄踞。流竄。抱頭鼠竄。 放逐:竄逐。 修改文字:竄改。竄定(删補改定)。點竄(删減塗改)。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遁竄”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遁”和“竄”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逃跑、逃匿、隱藏,通常帶有倉皇、隱秘的意味,強調為了躲避某種不利境況(如追捕、災禍、責任等)而匆忙逃離并藏匿起來。
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和用法示例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現代漢語詞典角度):
- 逃跑;逃匿。 指為了躲避追捕、災禍或不願面對的事情而匆忙離開原處,并設法隱藏起來。
- 潛逃;隱匿。 強調在逃跑後設法不被發現,有藏身之意。
- 語境特征: 通常用于描述在壓力、危險或罪責下被迫或主動選擇的逃離行為,帶有消極或貶義色彩。
-
字源解析(古漢語角度):
- 遁 (dùn): 本義為逃避、逃走。《說文解字》釋為“逃也”。引申為回避、隱藏、隱退等義。強調主動或被動地離開、避開。
- 竄 (cuàn): 本義為隱藏、伏匿。《說文解字》釋為“匿也”。引申為奔逃、放逐、改動文字(如“點竄”)等義。強調躲藏、隱匿的狀态或行為。
- 合成詞義: “遁”與“竄”意義相近,組合後強化了“為逃避而隱藏”或“在逃亡中隱匿”的意思,形象地描繪了倉皇逃離并設法藏匿的動态過程。
-
用法示例(典籍與權威詞典參考):
- 典籍用例:
- 《後漢書·西羌傳》:“其馀遺種遁竄。” (指殘餘的部族逃亡藏匿起來)。(此例引自《漢語大詞典》釋義項下的書證)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布(呂布)複從東缗與陳宮将萬馀人來戰……布夜走,太祖複攻,拔定陶,分兵平諸縣。布東奔劉備,張邈從布,使其弟超将家屬保雍丘。秋八月,圍雍丘……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衆所殺,兖州平,遂東略陳地。” 裴松之注引《魏書》:“公前讨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将懼而結親,相為表裡。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将軍,将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衆未戰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願将軍熟慮之。”太祖乃止。大收麥,複與布戰,分兵平諸縣。布敗走,邈詣袁術求救,留超将家屬屯雍丘。太祖圍雍丘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邈未至壽春,為其兵所害。” 其中“布敗走”即呂布戰敗逃跑,可視為“遁竄”的具體表現。(此例引自《三國志》原文及裴注,用以說明類似“遁竄”行為的曆史記載)
-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對“遁竄”的釋義為“亦作‘遯竄’。逃跑;逃匿。” 并引用了《後漢書·西羌傳》和《新唐書·吐蕃傳下》的例句。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單獨收錄“遁竄”詞條,但對“遁”的釋義有“逃走:逃~。~走。隱~。”對“竄”的釋義有“亂跑;亂逃(用于匪徒、敵軍、獸類等):流~。抱頭鼠~。” 兩字組合的“遁竄”含義即綜合于此。
- 《辭海》(第七版):對“遁”的釋義包含“逃避;逃走”,對“竄”的釋義包含“奔逃;伏匿”。其組合義自明。
“遁竄”意指因躲避追捕、災禍或責任而倉皇逃離并隱匿藏身。其詞義由“遁”(逃避)和“竄”(隱匿)兩個語素複合強化而成,常用于描述在壓力或危險下的逃亡行為,具有書面語色彩。該詞在曆史典籍和權威漢語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和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遁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詞義解釋
“遁竄”指逃跑、逃竄,常用于描述人或動物因躲避危險、追捕等而慌亂逃離的場景。該詞由“遁”(逃避、隱藏)和“竄”(亂跑、流亡)組合而成,強調倉促或隱蔽的逃離行為。
二、結構與讀音
- 拼音:dùn cuàn
- 結構:“遁”為半包圍結構,“竄”為上下結構。
- 注音:ㄉㄨㄣˋ ㄘㄨㄢˋ。
三、文獻出處
- 《晉書·皇甫谧傳》:“朝有聘賢之禮,野有遁竄之人。”(形容隱士或逃避世俗者)。
- 宋代文瑩《湘山野錄》:“張景改姓名李田,遁竄四海。”(描述為避禍而改名流亡)。
- 清代焦循《憶書》:“村人皆遁竄,止一人在。”(描繪戰亂或災禍中的逃亡場景)。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言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古典小說中描述逃亡、避世等情節。
五、其他說明
部分文獻中“遁竄”也寫作“遁竄”,屬于異體字現象,但詞義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親碧霞元君臂障不終朝躊蹰垂斃刺唬疖賜餞磁懸浮列車疊嶂敵工東海逝波铎針鵝梨角兒方教帉錔附寶附意罦罬感化缟羽宮府貢嘎山公子哥兒過頭拄杖黑心澒湧環聚回瀾火光獸監宮即即世世浸淬就位決死隊俊哲窭人開通口燥唇幹恇惶利足媽媽子竅生生屺岵青雀侵虞期戰認義容好紗帽上材赸赸舌子世婦水禽夙昔誤打誤撞相求嬉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