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茑蘿的意思、茑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茑蘿的解釋

(1).又名寄生。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卷絡他物而上升。夏季開花,色有紅有白,為觀賞植物。 清 戴名世 《遊爛柯山記》:“寺門古樟四株中二株尤奇,蔦蘿蔓引,苔蘚斑剝。” 葉聖陶 《隔膜·母》:“竹籬上生滿了茑蘿。”

(2).茑蘿與女蘿。兩種蔓生植物的合稱。比喻關系親密,寓依附攀緣之意。語本《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于松柏。” 朱熹 集傳:“此燕兄弟親戚之詩……以比兄弟纏緜依附之意。”《紅樓夢》第九九回:“想蒙不棄卑寒,希望蔦蘿之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茑蘿”一詞包含植物學和文化象征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植物學釋義

茑蘿(學名:Ipomoea quamoclit)是旋花科番薯屬的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其特點包括:

  1. 形态特征

    • 葉片:羽狀深裂如絲,長2-10厘米,裂片10-18對,形似鳥羽,故得名“茑蘿”(茑為鳥,蘿為藤蔓)。
    • 花朵:深紅色五角星狀,高腳碟形花冠,直徑約2厘米,花期長達半年(4-11月)。
    • 莖蔓:細長柔弱,可攀援4-5米,常作綠籬或棚架植物。
  2. 生态習性
    原産熱帶美洲,現廣布全球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南北方均有栽培,耐幹旱、耐瘠薄土壤,但畏寒。

二、文化象征

源自《詩經·小雅》中“茑與女蘿,施于松柏”,原指兩種寄生植物(桑寄生和菟絲子),後比喻依附關系,如兄弟親情或人際羁絆。因其莖蔓纏繞特性,也被賦予“纏綿”“柔韌”的意象。

三、其他名稱與用途

茑蘿既是觀賞性極強的園林植物,也是承載傳統文化意象的符號,兼具自然美與人文意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茑蘿的意思

茑蘿(niǎo luó)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通常生長在水邊的一種多年生蔓狀植物。茑蘿的葉子形狀獨特,往往呈現出細長的披針形或條狀,色彩鮮豔。它常用作觀賞植物,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拆分部首和筆畫

茑蘿的拆分部首為艹(草字頭部首)和⺮(竹字底部首)。結構上分為“艹”和“⺮”。茑蘿總共有12畫。

來源

“茑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外物篇》中的一句話:“夫蓮花之美者,出于溪澤之間,非浮于泥沙之上也;茑蘿之美者,自出于崖岩之間,非浮于塵埃之中也。”這句話形容了茑蘿的美和高潔,使得“茑蘿”一詞逐漸被人們使用。

繁體

在繁體字中,“茑蘿”被寫作“蔦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茑蘿的寫法為“蔦蘿”。蔦指的是蔓生的植物,蘿指的是蔓狀植物。原始漢字中的寫法通常較為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簡化為現代的“茑蘿”。

例句

1. 這座花園裡種有各種各樣的茑蘿,看起來非常美麗。

2. 晨霧中,茑蘿的葉子上鍍滿了晶瑩的露珠。

3. 她戴了一朵用茑蘿裝飾的花環,顯得更加優雅。

組詞

茑蘿串、茑蘿藤、茑蘿蔓、茑蘿花、茑蘿架

近義詞

藤蔓、爬藤、攀爬植物

反義詞

直立植物、草本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