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莊重誠正。《梁書·鄱陽王恢傳》:“ 荊州 刺史 鄱陽王 恢 ,風度開朗,器情凝質。”
(2).猶凝膚。 唐 谷神子 《博異志·李黃》:“少頃,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質皎若,辭氣閑雅,神仙不殊。”
(3).猶凝結;凝聚。 唐 張濯 《唐寶應靈慶池神廟記》:“天有五星,辰居其一;地有五材,水為之首。既作鹹以正味,亦凝質而成鹽。” 唐 林藻 《冰池照寒月賦》:“冰含虛以凄冷,月委照而光寒;既合體以凝質,故清輝而可觀。”
“凝質”是一個複合詞,由“凝”與“質”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以下兩層含義:
物質凝結的性狀 “凝”本義為液體遇冷固結(《說文解字》:“凝,水堅也”),引申為聚集、集中的狀态;“質”指事物的本體或構成材料(《廣雅》:“質,體也”)。組合後多用于描述物質因溫度、壓力等條件變化而形成的固态特性,例如:“岩漿冷卻後形成凝質岩石”。
文學中的隱喻用法 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凝質”可借指具有沉穩、莊重特質的人或事物。如清代詩詞中“玉骨凝質”比喻人物高潔堅貞的品格,此用法源于“凝”蘊含的穩定感與“質”指代的内在本質。
參考資料:
“凝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莊重誠正
指人的氣質莊重正直,如《梁書·鄱陽王恢傳》中“器情凝質”,形容人物性格沉穩端方。
凝膚
描述肌膚光潔白皙的狀态,如唐代《博異志》中“凝質皎若”,比喻女子皮膚如凝脂般細膩。
凝結/凝聚
指物質從流動到固态的變化過程,如唐代林藻《冰池照寒月賦》中“凝質而成鹽”,強調物質的固化特性。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案例,可參考《梁書》《博異志》等文獻。
奧府包幹炳贲波導擘箋炒炒七七崇論宏議惙怛傷悴醋味盜弄打觑吊拷絣把頂色風采高略高視國際過錢國師孤遊海埏堠鼓畫純篁山花栽子簡闆迦真隣陀解譬鲸寇克郎球曠工潰退苦訓蠟飨遼東帽履鞋蜜橘能言快說魄淵諐鄙青禽裘馬輕狂趨詳取拙瑞錦窠若士傷尅時背私屬隨俗雅化鐵門貼面磚無中生有巷市相視祥雲挦治消藏消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