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謝躄的意思、謝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謝躄的解釋

向瘸腿的人謝罪。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居歳餘,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 怪之,曰:‘ 勝 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於是 平原君 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因謝焉。”後用為禮賢下士的典實。 唐 李瀚 《蒙求》:“ 趙勝 謝躄, 楚莊 絶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謝躄(xiè bì)是一個罕見且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需從構詞、典故及文獻用例綜合解析其含義: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謝:本義為辭去、拒絕,引申為道歉、辭别(《說文解字》:“謝,辭去也”)。
    • 躄:指足部殘疾,行動不便(《玉篇》:“躄,跛甚者也”)。

      二字組合後,字面可解作“因跛足而辭謝”,暗含因身體缺陷主動退避之意。

  2. 典故溯源

    該詞核心語義源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所載“躄者承飲”事件:

    平原君美人見躄者跛行汲水而笑之,躄者請得笑者頭。平原君初未應,後門客散去,方知因輕士緻禍,遂斬美人頭謝躄者。

    此處“謝躄”指以鄭重道歉或補償行為平息因輕視殘疾者引發的争端,強調對弱勢者的尊重與權貴糾錯的姿态。

二、文獻用例

  1. 古代典籍

    • 明代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評史:“平原謝躄,豈誠哉?亦懼客散耳。” 借典故諷喻權貴道歉的功利性。
    • 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引此典,強調“士貴于色”的戰國士人地位觀。
  2. 現代研究

    學者指出“謝躄”行為實為戰國養士文化下的政治策略,如李開元《秦漢帝國》分析:“‘謝躄’象征貴族對士人力量的妥協,是權力結構變化的微觀體現。”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釋義依據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0卷“謝”字條,P. 1183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躄”字釋義,P. 67
  2. 典故文獻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P. 2366
    • 王利器《史記注譯》相關注釋,三秦出版社,P. 1542
  3. 學術研究

    •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三聯書店,2000年,P. 89
    • 王子今《戰國秦漢社會階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P. 177

“謝躄”是以身體殘疾者為對象的鄭重緻歉行為,源于戰國政治文化典故,承載着權力者對士人尊嚴的承認及社會階層互動的曆史内涵。其使用多見于史評類文本,現代漢語已罕用,但作為文化符號仍具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謝躄”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禮賢下士的行為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含義


2.典故背景

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大量離開。經詢問得知,因他曾放任美人嘲笑一位瘸腿的士人,導緻門客認為他“愛色而賤士”。為挽回聲譽,平原君斬殺美人,親自登門向瘸腿者謝罪。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禮賢下士的典範。


3.引申意義


4.現代啟示

該詞雖為曆史典故,但傳遞了尊重他人、重視人才的核心價值觀,適用于領導力或人際關系的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竝行駁饬抪覆不回察吏剗刷車無退表刺探麤陋醋母擋闆倒持手闆雕枯彫潤低歹饤核髑髗獨寫二骥奮不顧身浮碧覆埋灌莽觀音素赫連會車禍福無門人自召餞别基礎産業坰外冀野集腋成裘開竅墾草克心匡濟勞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難谌甯遫排校盤根翩連騎驢客驅役繞遠兒仁宇入海算沙三風太守山首燒灼感失期私力韬光韫玉托好稌黍武界巫醫閑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