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被拉去從事勞役。《魏書·源賀傳》:“況本兵不多,兼之牽役,廢此與彼,循環無極。”
(2).為俗務所拖累。 唐 劉長卿 《奉使新安寄使院諸公》詩:“未暇依清曠,牽役徒自勞。”
(3).謂心情被牽動而不能自主。 後蜀 顧夐 《獻衷心》詞:“幾多心事,暗自思惟,被嬌娥牽役,魂夢如癡。” 宋 歐陽修 《漁家傲》詞:“心似織,條條不斷誰牽役。”
“牽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通過不同文獻和詩詞佐證:
被強制從事勞役
指被拉去從事強制性的體力勞動,常見于古代社會制度描述。例如《魏書·源賀傳》記載:“況本兵不多,兼之牽役,廢此與彼,循環無極。”。
受世俗事務拖累
表達因瑣碎事務或責任而感到身心疲憊。唐代詩人劉長卿在《奉使新安寄使院諸公》中寫道:“未暇依清曠,牽役徒自勞。”。
情感被牽動而無法自控
形容内心受外界影響産生波動,難以保持平靜。如後蜀詞人顧夐《獻衷心》提到:“被嬌娥牽役,魂夢如癡。”宋代歐陽修《漁家傲》亦用“心似織,條條不斷誰牽役”表達情感糾纏。
補充說明:該詞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多用于描述強制勞動、生活負擔或情感困擾,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魏書》《全唐詩》等典籍,或通過(《牽的意思》解析)了解“牽”字的延伸含義。
牽役(qiān yì)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繩子、鍊子等将動物或人拴住并引導、控制。它表示對事物的束縛、操縱和控制。
牽役的部首是牛(牜),它由10畫組成。
牽役這個詞來源于古文字,其中“牽”和“役”都是獨立的字。繁體字為「牽役」,和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牽役」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古代用石刻、竹簡等材料進行書寫的時候,有時會将「役」字寫成「彜」,但發音和意義都相同。
1. 他牽役着一隻大狗走在鄉間小道上。
2. 她牽役着孩子們穿過擁擠的街道。
3. 這個農民通常會牽役牛耕地。
1. 牽引(qiān yǐn):用繩子、鍊條等引導,使事物前進或改變方向。
2. 牽涉(qiān shè):涉及,引起或牽連到某個問題或事情。
3. 役使(yì shǐ):強令他人為自己服務或做事。
4. 役務(yì wù):古代傳遞政令、辦事的工作。
引導、帶領、操縱、控制。
解放、釋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