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忿的意思、慚忿的詳細解釋
慚忿的解釋
亦作“慙忿”。羞慚忿恨。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貶誤》:“隱者曰:‘此魔所為,吾過矣。’烈士慙忿而死。” 清 方苞 《讀<伍子胥傳>》:“如是, 夫差 雖慚忿以殺 子胥 ,而必不釋 句踐 。”
詞語分解
- 慚的解釋 慚 (慚) á 羞愧:慚愧。羞慚。慚色。慚懼。慚怍。慚赧。慚顔。自慚形穢。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忿的解釋 忿 è 生氣,恨:忿恨。忿怒。忿詈(因憤怒而罵)。不忿(不服氣,不平)。氣不忿(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氣)。忿忿不平。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慚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án fèn,指因羞愧而感到憤怒的情緒,即“羞慚忿恨”。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指人在感到羞恥或慚愧的同時,又産生強烈的憤怒情緒,屬于複合情感的表達。例如《酉陽雜俎》中記載的“烈士慚忿而死”,描述因羞愧與憤怒交織而引發的極端行為。
2.詞源與用法
- 異體寫法:亦作“慙忿”,多見于古籍。
- 典型用例:
-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中,隱士因誤解而自責,烈士因羞憤自殺;
- 清代方苞《讀<伍子胥傳>》中,吳王夫差雖殺伍子胥但仍未釋懷對勾踐的仇恨,體現複雜心理。
3.情感層次
- 心理動因:通常因自身錯誤或受挫引發羞恥感,進而轉化為對外界的憤恨,具有内在矛盾性。
4.現代適用性
-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口語中使用較少。如需表達類似情緒,可替換為“羞憤”“惱羞成怒”等更通俗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酉陽雜俎》及方苞的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慚愧(cán kuì)是一種負面情緒,表示因為做了令人遺憾或愧疚的事情而感到内疚和慚愧。慚愧一詞可以拆分為“罒”和“其”,其中,“罒”是一個意思是網罟的部首,而“其”是表示辭書内的文章、詞語的部首。
慚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古代漢字寫法中,“慚”字在繁體中寫作「慚」,字形比較複雜。在古代,人們常使用篆書來書寫漢字,因此在篆字中,慚字的寫法和現代漢字有一些不同。
以下是一個使用慚愧一詞的例句:
1. 我做了一件錯事,深感慚愧。
2. 她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因此向他人道歉。
一些與慚愧相關的詞語包括自責、愧疚、羞恥等。這些詞語都表示因為行為或思想而感到懊悔和内疚。反義詞可以是自豪、滿意等,表示自己為某件事情感到驕傲和滿足。
希望以上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