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又名寄生。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卷络他物而上升。夏季开花,色有红有白,为观赏植物。 清 戴名世 《游烂柯山记》:“寺门古樟四株中二株尤奇,蔦萝蔓引,苔蘚斑剥。” 叶圣陶 《隔膜·母》:“竹篱上生满了茑萝。”
(2).茑萝与女萝。两种蔓生植物的合称。比喻关系亲密,寓依附攀缘之意。语本《诗·小雅·頍弁》:“蔦与女萝,施于松柏。” 朱熹 集传:“此燕兄弟亲戚之诗……以比兄弟缠緜依附之意。”《红楼梦》第九九回:“想蒙不弃卑寒,希望蔦萝之附。”
“茑萝”一词包含植物学和文化象征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茑萝(学名:Ipomoea quamoclit)是旋花科番薯属的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特点包括:
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
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全球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南北方均有栽培,耐干旱、耐瘠薄土壤,但畏寒。
源自《诗经·小雅》中“茑与女萝,施于松柏”,原指两种寄生植物(桑寄生和菟丝子),后比喻依附关系,如兄弟亲情或人际羁绊。因其茎蔓缠绕特性,也被赋予“缠绵”“柔韧”的意象。
茑萝既是观赏性极强的园林植物,也是承载传统文化意象的符号,兼具自然美与人文意蕴。
茑萝(niǎo luó)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通常生长在水边的一种多年生蔓状植物。茑萝的叶子形状独特,往往呈现出细长的披针形或条状,色彩鲜艳。它常用作观赏植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茑萝的拆分部首为艹(草字头部首)和⺮(竹字底部首)。结构上分为“艹”和“⺮”。茑萝总共有12画。
“茑萝”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物篇》中的一句话:“夫莲花之美者,出于溪泽之间,非浮于泥沙之上也;茑萝之美者,自出于崖岩之间,非浮于尘埃之中也。”这句话形容了茑萝的美和高洁,使得“茑萝”一词逐渐被人们使用。
在繁体字中,“茑萝”被写作“蔦蘿”。
在古代汉字中,茑萝的写法为“蔦蘿”。蔦指的是蔓生的植物,蘿指的是蔓状植物。原始汉字中的写法通常较为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简化为现代的“茑萝”。
1. 这座花园里种有各种各样的茑萝,看起来非常美丽。
2. 晨雾中,茑萝的叶子上镀满了晶莹的露珠。
3. 她戴了一朵用茑萝装饰的花环,显得更加优雅。
茑萝串、茑萝藤、茑萝蔓、茑萝花、茑萝架
藤蔓、爬藤、攀爬植物
直立植物、草本植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