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ck the common customs] 因言行異于常道而震驚世俗
驚世駭俗之舉
亦作“ 驚世震俗 ”。因言行異于尋常而使世俗震驚。 宋 王安石 《馀姚縣海塘記》:“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為,而其所謂能者,務出奇為聲威,以驚世震俗。” 明 劉基 《賈性之市德齋記》:“隱不必廢其身,丑其名,而後為隱者也……沉湎于酒,不衣冠而處,隱之亂者也。是皆為驚世駭俗,而有害於道。” 清 曾國藩 《覆劉霞仙中丞書》:“古者祭祀必有主婦……自 陽侯 殺 繆侯 而大饗,廢夫人之禮。後世若以主婦承祭,則驚世駭俗。”
“驚世駭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shì hài sú,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言行、思想或事件超出常規,使一般人感到震驚或難以接受。其核心含義是“因異于尋常而引發廣泛驚駭”,強調對世俗觀念的沖擊。
“驚世駭俗”通過誇張的言行引發社會震動,既可能體現反叛精神,也可能反映對常規的破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歧義。
《驚世駭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某事物或行為離奇、令人震驚、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力,不合常規,使人感到不可思議和不可接受。
《驚世駭俗》這個成語的拆解為:
驚(部首:心,筆畫:9)世(部首:一,筆畫:5)駭(部首:馬,筆畫:11)俗(部首:人,筆畫:9)
《驚世駭俗》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詩中:“披心相思兩斷腸,天涯咫尺隔蓬蒿。俗世輕塵緣會稀,驚駭豔雲鵲橋遙。”後來逐漸演變成用來形容某些與衆不同、超乎尋常的事物或行為。
《驚世駭俗》
古時候“世”字的寫法為“丗”,“俗”字的寫法為“俆”。
他的演講内容令人驚世駭俗,引發了極大的争議。
組詞:“驚世之舉”、“駭人聽聞”、“峰回路轉”。
近義詞:“不可思議”、“匪夷所思”、“難以接受”。
反義詞:“平凡”、“尋常”、“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