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意譯為極微。今譯為原子。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鄒氏 ( 鄒衍 )之言,曰九州,曰瀛海,則佛之大千微塵也, 須彌 阿耨也。” 章炳麟 《四惑論》:“乃若《勝論》之言阿耨, 伊壁鉤盧 之言阿屯, 黎布尼 之言毛奈陀,漢語譯之,皆雲原子。”
(2).見“ 阿耨達池 ”。
阿耨(ā nòu)是佛教術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源自梵語"anuttarā-samyak-saṃbodhi"的音譯,意為"無上正等正覺",指佛陀證悟的最高智慧境界。該詞最早見于後秦鸠摩羅什譯《金剛經》:"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完整音譯在《大智度論》中被闡釋為"無上正遍知"的三重含義。
在漢語構詞法中,"阿"作為詞頭無實義,"耨"對應梵語詞根"bodhi"(覺悟)。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記載:"阿,此雲無;耨多羅,此雲上",明确指出該複合詞的遞進式語義結構。清代《康熙字典》将其歸入"耨"字條目,注音"奴豆切",延續了中古漢語的音韻特征。
該術語在現代佛教研究中,被定義為包含三層核心要義:超越凡聖的"無上性"、遍知萬法的"正确性"、如實了悟的"真實性"。這種釋義體系在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中得到系統論證,并成為當代佛學教育的标準解釋。
“阿耨”是佛教術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佛教概念中的極微/原子
在佛教哲學中,“阿耨”(梵語:Aṇu)指物質的最小單位,意譯為“極微”,相當于現代科學中的原子概念。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提到,阿耨與“大千微塵”等概念并列,用于闡述宇宙的微觀構成。近代學者章炳麟也指出,該詞與西方哲學中的原子(如伊壁鸠魯的“阿屯”)有相似性。
阿耨達池(Anavatapta)
此為佛教傳說中的聖湖,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被視為四大河流的源頭,象征清淨無染。部分文獻中“阿耨”可代指此池,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注意:提到的日語“那個”之意缺乏權威佐證,建議以佛教相關釋義為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佛學大辭典》或佛教經典原文。
八節風邊關佖佖兵嘩獘俗懆惡程典塵襟愁促垂頭拓翼春直短後衣督任放映機反水不收奉别館官谷犬哈屯簡切了當見義必爲交割景入桑榆肌肉激射極已絕調拘文牽義砍頭空草爛柯山蛎灰流年龍奧龍言鳳語鸾飛鳳翥滿懷馬頭調冥無谟略目今佩青鵬飈乾草強仕掐指泉音羣衆運動屈然入刼世嫡水晶包戍客順鄉舒鴈殊智粟特貪憸無量數賢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