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意譯為極微。今譯為原子。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 鄒氏 ( 鄒衍 )之言,曰九州,曰瀛海,則佛之大千微塵也, 須彌 阿耨也。” 章炳麟 《四惑論》:“乃若《勝論》之言阿耨, 伊壁鉤盧 之言阿屯, 黎布尼 之言毛奈陀,漢語譯之,皆雲原子。”
(2).見“ 阿耨達池 ”。
“阿耨”是佛教術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佛教概念中的極微/原子
在佛教哲學中,“阿耨”(梵語:Aṇu)指物質的最小單位,意譯為“極微”,相當于現代科學中的原子概念。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提到,阿耨與“大千微塵”等概念并列,用于闡述宇宙的微觀構成。近代學者章炳麟也指出,該詞與西方哲學中的原子(如伊壁鸠魯的“阿屯”)有相似性。
阿耨達池(Anavatapta)
此為佛教傳說中的聖湖,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被視為四大河流的源頭,象征清淨無染。部分文獻中“阿耨”可代指此池,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注意:提到的日語“那個”之意缺乏權威佐證,建議以佛教相關釋義為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佛學大辭典》或佛教經典原文。
阿耨(ā nòu)是一個漢字詞彙,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阜”和“耒”,共有9個筆畫。這個詞彙常用于古代文獻和佛教經典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段落2(h2):詞源和繁體寫法阿耨一詞源自梵語“Aryan”,意為“尊貴的”或“高貴的”。在漢語中,阿耨的繁體寫法為「阿耨」,字形保留了原始的古風格。
段落3(h2):古代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阿耨這個詞彙在古代的寫法為「阝林人」。這種草書體的字形使人們更容易将其與佛教相關聯。
段落4(h2):例句示例1:修行者要不斷追求内心的阿耨境界。
示例2:他對學習佛法抱有一顆阿耨的心。
段落5(h2):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阿耨境界、阿耨心、阿耨修行。
近義詞:高尚、崇高、聖潔。
反義詞:庸俗、低賤、卑微。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将很樂意為您解答。【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