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麋。 唐 柳宗元 《三戒·臨江之麋》:“ 臨江 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童宗說 注:“麋麑,鹿子也。”
“麋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寓言《三戒·臨江之麋》,文中提到“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意為獵人捕獲了一隻幼年麋鹿并飼養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臨江之麋》的完整内容,和中的文獻來源。
《麋麑》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mí ní",意為雌鹿。麋麑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體型纖秀,四肢修長,毛色柔和,常生活在山林中。
麋麑的部首是鹿(鹿是一個獨體部首),共有9畫。
麋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麋麑被視為一種珍稀、神秘的動物,常常與仙境、仙禽聯繫在一起。因此,麋麑常常在文學作品中被用來形容高潔、清雅的美麗事物。
《麋麑》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麋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麋麑的第一個字“麋”在楷書中是這樣寫的:
1. 山林間,一隻麋麑在優雅地行走。
2. 這幅畫中畫着了幾隻麋麑。
1. 麋麑堂(形容高雅的建築物)。
2. 麋麑車(形容華麗的馬車)。
麋麑的近義詞包括:雌鹿、母鹿。
麋麑的反義詞是雄鹿,也就是雄性的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