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互派使者。《史記·大宛列傳》:“ 漢 方欲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 清 薛福成 《變法》:“環大地九萬裡之内,罔不通使互市。”亦指出使。《明史·宦官傳一·鄭和》:“ 永樂 三年六月命 和 及其儕 王景弘 等通使西洋。”
(2).舊指翻譯人員。《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韋臯 統領大兵……正與 吐蕃 人馬相遇。先差通使與他打話。” 清 張德彜 《隨使法國記·西海小遊記》:“晚,有 廣東 人投刺,自署‘ 唐 人 湯亞金 ’來拜。年約二旬,能英語。因隨 福建 醫生 林連湖 來此為通使,緣 林 不解洋話也。”
"通使"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讀音:tōng shǐ(ㄊㄨㄥ ㄕˇ)
構成:動賓結構,由動詞"通"(溝通、往來)與名詞"使"(使者)組合而成。
二、核心含義
互派使者()
指國家或政權之間相互派遣外交使節。例如:
古代翻譯人員()
特指負責語言溝通的翻譯官,常見于古代外交場合。例如明代鄭和下西洋時,隨行人員中可能包含通曉多國語言的“通使”。
三、詞義延伸
四、現代應用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日常使用較少。
《通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通》指通達、聯通,而《使》指使用、利用。因此,《通使》的意思是指通過使用(某種方法、手段或工具)達到通達、聯通的目的。
《通使》的拆分部首是分别是「辶」「器」,其中「辶」指的是邊走的部首,「器」指的是器物、工具的部首。《通使》共有12個筆畫。
《通使》這個詞來源于《論語·陽貨》中的一句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其中的“遊于藝”一語,引申為“通過運用、使用技藝來實踐自己的志向和道德”。慢慢地,這個意思演變為現代的意義。
《通使》的繁體字是「通使」,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通使」這個詞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由「辶」和「器」兩個部首組成。
1. 他通過學習外語,掌握了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工具,實現了與世界各地人們的「通使」。
2. 在現代高速公路的建設中,道路的互聯互通提高了交通的「通使」性。
1. 通信:表示信息的傳遞。
2. 使命:表示被賦予的任務或責任。
3. 通暢:表示順利、流通無阻。
1. 通達:指暢通無阻,沒有障礙。
2. 連接:指将兩個或多個事物連接在一起。
3. 利用:指充分運用某樣東西以獲取好處。
1. 隔絕:指将兩個或多個事物分開,使之無法相通。
2. 阻斷:指阻止、切斷某種聯繫或流通。
3. 分割:指将整體分成若幹個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