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使的意思、通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使的解釋

(1).互派使者。《史記·大宛列傳》:“ 漢 方欲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 清 薛福成 《變法》:“環大地九萬裡之内,罔不通使互市。”亦指出使。《明史·宦官傳一·鄭和》:“ 永樂 三年六月命 和 及其儕 王景弘 等通使西洋。”

(2).舊指翻譯人員。《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韋臯 統領大兵……正與 吐蕃 人馬相遇。先差通使與他打話。” 清 張德彜 《隨使法國記·西海小遊記》:“晚,有 廣東 人投刺,自署‘ 唐 人 湯亞金 ’來拜。年約二旬,能英語。因隨 福建 醫生 林連湖 來此為通使,緣 林 不解洋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使”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參考權威詞典來源如下:

  1. 互派使者;互通使節

    • 釋義: 指國家、政權或政治實體之間互相派遣外交使節,建立并保持外交聯繫與溝通渠道。
    •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典将“通使”解釋為“互相派遣使者”。
    • 示例: “兩國通使,往來不絕。” / “漢朝與西域諸國通使,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
  2. 擔任傳遞信息、溝通聯絡任務的使者

    • 釋義: 指負責傳遞信息、溝通雙方(通常是國家、政權或重要人物之間)的專門人員。
    • 來源: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其對“通使”的解釋包含“互通聘問的使者”之意。
    • 示例: “他作為通使,往來于敵我雙方之間傳遞消息。”

補充說明:

引用來源鍊接 (确保有效):

網絡擴展解釋

"通使"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讀音:tōng shǐ(ㄊㄨㄥ ㄕˇ)
構成:動賓結構,由動詞"通"(溝通、往來)與名詞"使"(使者)組合而成。

二、核心含義

  1. 互派使者()
    指國家或政權之間相互派遣外交使節。例如:

    •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期“欲通使”西域大宛國,以建立外交聯繫。
    • 清代薛福成《變法》提到“罔不通使互市”,描述19世紀列強與清朝的外交商貿往來。
  2. 古代翻譯人員()
    特指負責語言溝通的翻譯官,常見于古代外交場合。例如明代鄭和下西洋時,隨行人員中可能包含通曉多國語言的“通使”。

三、詞義延伸

四、現代應用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日常使用較少。

别人正在浏覽...

八景輿不名嘈然長養赤衷丹砂井對不上感戴甘乳管你規補合符鬨鬨紅苕黃齑白飯呼噏戶止講山醮辭界乘謹言林杞之下離灑沒階腼怍冥行盲索暮霞男裝驽疴拍惜栖沖業簡凄憫青祥秋卿取涼柔伸三天使騷詞閃電娘娘商品神龍見首不見尾十圍壽畫守位守業司政瑣聞逃躲跳沫條通通籍通烈微痾尾綴文藝複興文苑蝸舍荊扉無所重輕黠傲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