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齊 于正旦勞諸郡上計吏。勞畢,賜紙命陳事宜。書迹濫劣者罰飲墨水一升。事見 唐 韓鄂 《歲華紀麗·元日》。後以為習字之典。 清 錢謙益 《答書硯》詩:“晴窻洗胃還吞墨,永日撐腸欲煮書。”
“吞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其含義和來源如下:
該含義源自古代對文人能力的贊美,字面理解為“吞食墨水”,引申為文筆卓越、學識深厚。如指出,“吞墨”用于形容人能夠寫出優秀的文章或詩詞,強調其文學造詣。這種用法多見于文學評論或對文人墨客的贊譽。
據和記載,該詞源于北齊時期的考核制度:每年正月初一,朝廷會考核各郡官員的文書字迹,書寫潦草者被罰飲一升墨水。唐代韓鄂《歲華紀麗·元日》記載此事,後成為督促練字的典故。清代錢謙益的詩句“晴窗洗胃還吞墨”即化用此典,表達對勤學苦練的推崇。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需注意區分這兩種用法。
吞墨是指喝墨汁或者把墨汁塗抹在嘴唇上,表示對某種事情的極度憤怒或者厭惡。
吞墨的部首是口,筆畫數是10畫。
吞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被用來描述大官員飲用墨汁以表示憤怒的行為。
在繁體中文中,吞墨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中的吞墨寫作「呑墨」,使用的是「呑」這個字形。
他聽到那個消息後,氣得吞墨。
吞食、墨水、墨香、吞聲。
咽墨、吞聲忍氣。
不屑一顧、滿不在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