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恐遭物議的意思、恐遭物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恐遭物議的解釋

物:這裡指人;議:議論。擔心遭到衆人的非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恐遭物議"是漢語中較為典雅的書面表達,其核心含義指某人或某事因可能引發公衆非議而産生憂慮。該短語可拆解為以下三個語義層次:

一、語義解析

  1. "恐"表示心理層面的畏懼,源自《說文解字》"恐,懼也"的本義(《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2. "遭"作為遭遇類動詞,承載被動承受的語态特征
  3. "物議"屬曆史語用範疇,《南齊書·王思遠傳》有"恐遭物議"原句,其中"物"指代公衆輿論,《晉書·王濬傳》"朝野噂,屢陳邪說"可作互文參照

二、語源考據 該表述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獻系統,在傳統奏議文體中常見,多用于臣子規谏君主的語境。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恐招物議"的變體記載(《曆代名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印證其在古代政論中的警示功能。

三、應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以下語境:

  1. 公共人物避免争議行為的預防性表述
  2. 組織機構決策前的風險評估
  3. 文學作品刻畫人物心理的修辭手段,如茅盾《子夜》中資本家規避工潮時的心理描寫

該成語的深層文化邏輯折射出中國社會"人言可畏"的集體心理原型,與《論語》"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倫理體系存在精神關聯(《中國成語文化大辭典》,中華書局,2005)。

網絡擴展解釋

“恐遭物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典故出處

3.使用場景

4.補充說明

通過以上分析,可綜合理解該成語的語境與内涵。如需進一步用例或延伸學習,可參考《梁書》原文或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笆箔八夕鴘轉别調别強蔽體鄙旨補進産品馳翰出花兒出群拔萃初入蘆葦,不知深淺打蔟大橋電唱機釣璜溪訂明堆棧指示器飛來橫禍非謂攻殲規卿希牧豪徼畫眉舉案儉謹減租減息角質伎術人久道卷刃考古學枯朽之餘浪蕩乾坤雷變離觀六食龍陽之興洛妃米糱内侵鳥竄怒視傾陁人五人六兒上任身後識方幹沈質奢绮試律識真思賢苑糖梨拓落不羁僞從文證誣辱吳王小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