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伐的意思、北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伐的解釋

(1).向北方進軍征讨。《左傳·僖公九年》:“ 齊侯 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 山戎 ,南伐 楚 ,西為此會也。”《南史·宋明帝紀》:“﹝ 沉攸之 ﹞率衆北伐。”《三國演義》第四四回:“吾自離 鄱陽湖 ,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

(2).特指1926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争。這是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在中國共6*6*黨領導下,以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為基礎進行的一次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的革命戰争。因這次戰争從 廣東 出師北伐,所以叫北伐戰争。 許地山 《人非人》:“他想:她也是一個北伐進行中的革命女同志,雖然沒有何等的資格和學識,卻也當過好幾個月戰地*********底什麼秘書長一類的職務。”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脫穎自北伐,初勝 湘江 曲。秋風掃落葉,鐵軍聲威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北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北伐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解析

一、詞語基本釋義

“北伐”在漢語中為動賓結構短語,字面義指“向北方征讨”。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北伐”特指曆史上由南方向北方發動的軍事行動,通常與政權更疊、統一戰争或戰略擴張相關[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二、曆史背景與典型事件

  1.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為恢複漢室,自公元228年起多次率軍北攻曹魏,史稱“六出祁山”,是古代“北伐”的經典案例[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2. 國民革命軍北伐戰争(1926-1928年)

    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北伐為1926年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北上讨伐北洋軍閥的戰争,旨在結束軍閥割據、統一中國。此役推動了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來源:《中國近代史詞典》]。

三、軍事與政治意義

“北伐”作為戰略行動,多體現南方政權突破地理屏障、争奪中原正統性的意圖。例如南朝劉宋的“元嘉北伐”與明朝朱元璋北伐元朝,均以“恢複中華”為旗號[來源:《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四、文學與文化引用

古典文學中,“北伐”常象征忠勇與悲壯。如南宋陸遊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即寄托對北伐成功的期待[來源:《全宋詩》]。

五、現代語境延伸

當代語境下,“北伐”可借喻由南向北的經濟、文化擴張行為,例如企業市場拓展稱為“商業北伐”[來源:《新華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北伐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詞義演變 廣義指中國曆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古代用“伐”而不用“征”指向北用兵,源于《孟子》記載的等級制度:“征”為天子對諸侯的軍事行為,“伐”是諸侯間的戰争,北方多屬諸侯勢力範圍。

二、現代史特指(1926-1928年北伐戰争)

  1. 曆史背景
    辛亥革命後,中國陷入北洋軍閥割據,民衆苦不堪言。1924年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整合軍事力量,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标。

  2. 戰争進程

    • 第一階段(1926-1927):國民革命軍分三路推進,葉挺獨立團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擊潰吳佩孚主力,被稱為“鐵軍”;孫傳芳勢力在江西瓦解,革命勢力擴展至長江流域。
    • 第二階段(1928):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等發動二次北伐,擊敗張作霖奉系軍閥,實現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3. 結果與意義
    北洋軍閥統治終結,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但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政變導緻國共分裂,共産黨轉向武裝鬥争。

三、後續曆史評價
大陸教科書強調其作為“國民大革命”核心事件的雙重性:既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又因國民黨背叛革命而具有悲劇性。台灣地區史料則側重國民黨主導的統一戰争叙事。

(以上内容綜合自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苞枿不胥時鏟地長命縷撺椽村鎮大極大老母搗弄德守東圊洞心讀衆發靈房省煩籠蜚廉蟲豐年稔歲風息粉飾太平感怒卦名詩鼓吹樂弧精胡簏謇犯箭笄角宿九居絕對痾禍喇喇蛌爛碎老公公勒姐悢悢良裘廉考離堅白瞢眩名不虛立蹑電甯晷派駐曝鰓淺慮桑樸三珠符身起斯芬克司死氣天瘡跳傘塔剔抽秃揣土花罔褒物軌無人不知銜悔孝悌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