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删節本的意思、删節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删節本的解釋

删除次要部分,留取主要内容的書的簡本。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經書删節本》:“ 宋 周密 《癸辛雜識》雲:‘ 賈師憲 有《三禮節》、《左傳節》、《諸史要略》。又欲節《十三經注疏》,未及入梓。’然則經史删節本, 宋 時已有之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删節本”指對原書内容進行删減調整後形成的簡略版本,其核心特點是通過删除次要内容保留核心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删節本又稱“節本”或“删本”,是通過删除原著中非核心内容(如冗餘描述、次要情節等),保留主體部分形成的簡略版本。例如《金瓶梅詞話》曾出版删節本,删減敏感描寫後發行。

2. 曆史淵源 據清代學者俞樾考證,宋代已有經史删節本,如賈師憲編撰的《三禮節》《左傳節》等。元代杜氏也曾輯錄經典删節本,說明這一形式在中國古籍整理中應用廣泛。

3. 應用場景 •經典普及:為便于傳播,将長篇典籍濃縮,如《史記》曾有十餘萬言删本; •内容審查:删除敏感内容,如現代環評報告可能發布删節版本; •教學輔助:提煉重點供學習者使用,如《十三經注疏》計劃删節未果的案例。

4. 相關争議 部分删節本可能引發争議,如譯者指出盜版書籍常擅自删改原文形成“殘缺不全”版本,清代學者周亮工也質疑《史記》删本可能導緻原本失傳。


可通過查字典、滬江詞典或知網百科獲取更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删節本的意思

《删節本》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描述被删減過内容的版本或作品。原文中可能包含了過多的内容,為了精簡或調整結構,編輯或者作者會剔除一些内容,從而形成了删節本。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删節本》的拆分部首是“刀”和“頁”,其中“刀”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字形的基本意義,“頁”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書籍”相關的意義。

根據《漢字結構規範》的劃分,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來源

詞語“删節本”的出現比較晚,它在古代并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隨着文學、出版等領域的發展,編輯和作者在整理和出版作品時,出于種種原因,會對文本進行删減操作,從而形成了“删節本”這一概念。

繁體

《删節本》的繁體字為「刪節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明确的“删節本”一詞,因此也沒有相應的古漢字寫法。

例句

1. 這本小說是經過編輯的删節本,但仍然保留了原作的精髓。

2. 電影版的《哈利·波特》是原著小說的删節本,缺少了許多重要情節。

組詞

删減、本子、文稿、編輯、剔除

近義詞

簡化版、縮編本、整理本

反義詞

完整版、原著、全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