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除次要部分,留取主要内容的書的簡本。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經書删節本》:“ 宋 周密 《癸辛雜識》雲:‘ 賈師憲 有《三禮節》、《左傳節》、《諸史要略》。又欲節《十三經注疏》,未及入梓。’然則經史删節本, 宋 時已有之矣。”
删節本指對原始文本進行選擇性删減後形成的版本,通常保留核心内容但縮減篇幅或調整細節。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6)的定義,其核心特征為“對原著内容進行删改,以適應特定閱讀需求”。這類文本常見于文學作品、學術著作或教材領域,例如青少年版名著常通過删減複雜情節或敏感描寫實現年齡適配。
從編纂特點分析,删節本需遵循“保留主幹、去除枝蔓”的原則。中國出版行業協會《出版物編校規範》(2020版)指出,合法删節應确保不扭曲作者原意,且需在封面、扉頁明确标注“删節本”字樣。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紅樓夢》青少年版,删除了部分封建迷信描寫,同時完整保留了主要人物線索。
在應用場景方面,北京語言大學漢學研究所研究顯示,教學用删節本可降低語言難度,其詞彙量通常控制在HSK4-5級水平(約1500-2500詞),適合漢語學習者使用。但學界也存在争議,如《文學遺産》期刊2023年刊文指出,過度删節可能導緻文化信息缺失,建議配合導讀資料使用。
“删節本”指對原書内容進行删減調整後形成的簡略版本,其核心特點是通過删除次要内容保留核心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删節本又稱“節本”或“删本”,是通過删除原著中非核心内容(如冗餘描述、次要情節等),保留主體部分形成的簡略版本。例如《金瓶梅詞話》曾出版删節本,删減敏感描寫後發行。
2. 曆史淵源 據清代學者俞樾考證,宋代已有經史删節本,如賈師憲編撰的《三禮節》《左傳節》等。元代杜氏也曾輯錄經典删節本,說明這一形式在中國古籍整理中應用廣泛。
3. 應用場景 •經典普及:為便于傳播,将長篇典籍濃縮,如《史記》曾有十餘萬言删本; •内容審查:删除敏感内容,如現代環評報告可能發布删節版本; •教學輔助:提煉重點供學習者使用,如《十三經注疏》計劃删節未果的案例。
4. 相關争議 部分删節本可能引發争議,如譯者指出盜版書籍常擅自删改原文形成“殘缺不全”版本,清代學者周亮工也質疑《史記》删本可能導緻原本失傳。
可通過查字典、滬江詞典或知網百科獲取更完整信息。
巴錦卞寶菠蘿廛宅城尖稱贊撤曉刀麻大晟詞大庾嶺點逗蠹蝝豐年兆該浃鬼親黑彪候舍花簇浣花溪回意賤恙矯厲夾訊記錄片金珰大畹俊舉孔家店鑛穴涼草兩葉麗富内誠内修外攘乾貨奇利清明節嶔崎曆落羣蟻潰堤染惹人微言賤阮生集上晡生日錢深憲豕韋氏黍田淑訓塑建台城韬光隱晦僞态無響響鞭祥車先啬先聲小累協台脅衣系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