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儋受一石,故稱儋石。用以計量谷物。儋,石罂。一說一石為石,二石為儋,謂一人所擔。 晉 傅玄 《傅子》卷四:“每所居姻親、知舊、鄰裡有困窮者,家儲雖不盈儋石,必分以贍救之。”《魏書·元澄傳》:“居無一椽之室,家闕儋石之糧。”參閱 明 方以智 《通雅·算數》。
(2).借指少量米粟。《史記·淮陰侯列傳》:“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嚴遵》:“吾有萬金,子無儋石,乃雲有餘,不亦謬乎?” 宋 張榘 《金縷曲·次韻拙逸劉直孺見寄言志》:“儋石空無君家事,百萬付之一擲。漸養就摶風鵬翼。”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五五章二:“他常以賣畫為生,題畫詩也有絕為佳妙的。築室 桃花塢 中,讀書灌園,家無儋石,而客常滿坐。”
“儋石”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屬性的容量計量單位,其含義可從字義、演變、文獻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儋”通“擔”,《說文解字》釋為“儋,何也”,段玉裁注“儋即今之擔字”,本義指肩挑物品的容器。“石”為古代容量單位,《漢書·律曆志》載“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約合今27市斤。二者組合後,“儋石”指代可擔挑的容量,相當于一石之量。
二、計量演變
該詞在漢代文獻中頻繁出現,如《史記·貨殖列傳》載“漿千儋”,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儋,石罂”,指陶制儲糧容器。唐代顔師古注《漢書》時明确“儋石,謂一石之儲”,宋代《廣韻》将“儋”注為“都濫切”,與“擔”同音異形,印證其作為民間常用計量單位的延續性。
三、文獻引申
在古典文學中,“儋石”常喻微薄之物。《史記·淮陰侯列傳》“守儋石之祿者,阙卿相之位”,以儋石形容低級官吏的俸祿;《鹽鐵論·散不足》“百姓無鬥筲之儲,官衙積儋石之粟”,則通過對比手法強化其指代少量儲糧的語用特征。這種用法在《後漢書》《晉書》等史籍中形成固定修辭範式。
注:文獻标注依據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2014版)、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2020修訂版)等權威辭書釋義系統。
“儋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容量單位
儋石最初指谷物計量單位,存在兩種說法:
引申含義
借指少量糧食,常用于形容家境貧寒。例如: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通雅·算數》。
愛口識羞邊市并邊閟嚴昌昌懲勸抽搦蔥粲當匈感印怪道過愛姑嫂回賜惠施或然率和熊極打棘地解典疾風暴雨可闵虧悮懔坎立身行己黎園落梅罵仗蠠沒捏恠排科盤龍髻噴鼻辟仗箭青墨卿署泣竹取迳饒舌調唇蹂蹀賞勸神奸申曲石策石砧收纜雙邊霜翼铄閃樹枝捅漏子同論突頭突腦旺銷維婁無聊下落不明校轸下聲饩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