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注重衣飾的年輕人。 清 黃景仁 《王述庵先生招集蒲褐山房》詩:“帬屐都饒 晉 代風,風流更屬 王 家事。”
“帬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帬屐”讀作qún jī(),其中“帬”同“裙”,指下裳;“屐”指木底鞋。原指六朝時期貴族子弟的衣着裝束,後引申為注重衣飾的年輕人或衣着時髦的富家子弟的泛稱。
該詞兼具服飾特征與身份象征的雙重含義,既描述衣着考究的年輕人,也隱含對浮華風氣的委婉批評(如“裙屐少年”一詞常含貶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語(如“縠屐”“木屐”),可參考搜索來源中的其他網頁。
帬屐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傳統的日本木屐。這種鞋子由厚木質鞋底和細木質鞋面組成,可以通過綁帶固定在腳上。帬屐通常由稻草、木材或草編成,以提供舒適和防滑的效果,被廣泛用于農民和平民階層。
帬屐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巾”部,右邊是“屐”部。它總共有12個筆畫。
帬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是「帬屐」。
在古代,帬屐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古漢字寫法是「帣屐」。
1. 我看到一個農民戴着帬屐在田地裡勞作。
2. 小明戴上帬屐,走在稻田裡,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美好。
組詞:帬子、木屐、稻草鞋
近義詞:草履、木雪鞋
反義詞:皮鞋、布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