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滅火;防火。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潛火》:“州郡火政,必曰潛火。” 宋 洪邁 《容齋三筆·潛火字誤》:“今人所用潛火字,如潛火軍兵,潛火器具,其義為防。然以書傳考之,乃當為熸。《左傳·襄二十六年》‘ 楚 師大敗,王夷師熸’、《昭二十三年》‘ 子瑕 卒, 楚 師熸’, 杜預 皆注曰:‘ 吳 楚 之間謂火滅為熸。’……則知當曰熸火。”
“潛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防火、滅火,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根據多個來源的考證,其解釋可歸納如下:
核心含義
“潛火”指預防或撲滅火災的行為,屬于古代消防管理的專業術語。例如宋代文獻提到“州郡火政,必曰潛火”,說明該詞在地方防火制度中的應用。
詞源争議
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三筆》中指出,“潛火”實為“熸火”的誤寫。據《左傳》記載,“熸”(jiān)在吳楚方言中意為“火滅”,如“楚師大敗,王夷師熸”(《襄公二十六年》)。因此,“熸火”更符合古義,但“潛火”因長期使用成為通用表述。
古代消防制度
宋代官府設有“潛火軍兵”“潛火器具”等防火機構及工具,可見該詞與官方消防體系密切相關。
現代誤用示例
部分現代資料(如、5)提到“潛火山岩”等地質學術語,實為“潛火山岩”的簡寫,與“防火”本義無關,屬于語境混淆。
“潛火”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消防文化,其演變反映了語言與制度的互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蘆浦筆記》《容齋三筆》等宋代文獻。
潛火(qián hu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隱藏的火焰”或“潛藏的火勢”。通常用來形容火勢沒有完全燃燒而仍在潛伏或隱藏的狀态。
潛火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火(火),總共有12個筆畫。
潛火一詞來源于古代的火神信仰。人們相信火神擁有巨大的力量,因此火焰被視為神聖的象征,有時也被用來表達各種形象和比喻。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潛火常用來暗喻隱藏着的困難、危險或破壞力。
潛火的繁體字為「潛火」。
在古代,潛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字形演變,古時的潛火可能寫作「潛炁」或「潛焱」等形式。
1. 他們意識到地下室裡還有潛火,急忙封鎖了入口。
2. 這個問題雖然目前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潛火危機仍然存在。
潛火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各種詞語,如:
1. 潛火潛伏:形容火勢暫時沒有完全燃燒,但仍隱約存在。
2. 激發潛火:引發原本被隱藏的火焰。
3. 潛火隱痛:比喻内心深處隱藏的痛苦。
潛火的近義詞包括:潛伏的火焰、潛藏的火勢、潛在的火災。
潛火的反義詞包括:明火、熊熊火焰、明顯的火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