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麥麵 ”。麥粉,面粉。《後漢書·西南夷傳·夜郎》“ 句町縣 有桄桹木” 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沉瑩 《臨海異物志》:“﹝桄桹木﹞皮中有似擣稻米片,又似麥麪,中作餅餌。” 宋 戴複古 《送吳伯成歸建昌》詩之一:“麥麪不療飢,冬衣猶未卸。”《元史·百官志三》:“ 弘州 種田提舉司,秩正六品。掌輸納麥麵之事,以供内府。”
“麥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麥面”指由麥類(如小麥、大麥等)磨成的粉末,即面粉。例如《後漢書》中提到的“麥麪”即為面粉,用于制作餅餌等食物。
成分與用途
主要成分為小麥粉,是制作面食(如面條、面包、饅頭)的基礎原料。古時也作為重要物資,如《元史》記載“弘州種田提舉司”負責供應麥面給内府。
成語用法
在特定語境下,“麥面”形容人因長期勞作或日曬導緻的面部黝黑、粗糙。例如:“他常年務農,面容如麥面般黝黑。”
文化意象
宋代戴複古詩句“麥麪不療飢”中,既指實物面粉,也隱喻生活艱辛。
“麥面”既可指具體的面粉,也可通過比喻描述人的外貌狀态。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麥面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指的是用小麥制作的面粉。在中國,面粉是基本的食材之一,被廣泛用于制作面條、饅頭和餃子等食物。
麥面的拆分部首是“麥”字的“麥”部,表示這個詞與小麥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麥面源自漢語,漢字的構造象形,部分源自小麥的形狀。在繁體中文中,麥面的寫法為「麥麵」。
在古代,麥面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字形略有差異。例如,麥字的古代寫法相對簡潔,而面字則有更多的曲線和扁平形狀。
1. 今晚晚餐我準備做一碗麥面湯。
2. 這家小吃店的炒麥面非常好吃。
1. 麥片:用小麥磨制而成的片狀食品。
2. 麥飯石:一種黃色的沉積岩,多用于建築物裝飾或地闆材料。
3. 麥芽:将小麥浸泡、發芽以後晾幹的種子。
小麥粉、面粉。
米面、玉米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