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眼裡沒有完整的牛。《莊子·養生主》:“ 庖丁 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 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 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後以“無全牛”比喻技藝精純的境界,或謂專注于某一事物達到極點。 唐 李白 《送方士趙叟之東平》詩:“ 長桑 晚洞視,五藏無全牛。” 清 黃鷟來 《詠懷》:“少壯喜談兵,目中無全牛。”
“無全牛”是一個源自典故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側重,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經過多年解牛實踐後,眼中不再看到整頭牛,而是牛體的筋骨結構,最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均提及該典故)。
唐代李白《送方士趙叟之東平》:“長桑晚洞視,五藏無全牛”
清代黃鷟來《詠懷》:“少壯喜談兵,目中無全牛”
需與“目無全牛”區分——後者為誤寫,正确成語應為“無全牛”(、特别說明)。
建議通過《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
《無全牛》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指沒有完全的,在某個方面有所不足或不完美。
《無全牛》的拆分部首是“無”、“全”和“牛”,其中“無”是表示否定的意思,“全”表示完全,而“牛”則是表示牛的意思。
“無”的筆畫數為4,拆分部首為一,發音為wú。
“全”的筆畫數為6,拆分部首為人,發音為quán。
“牛”的筆畫數為4,拆分部首為牛,發音為niú。
《無全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和故事,牛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義,代表着力量和堅毅。
在繁體字中,《無全牛》的寫法為《無全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無全牛》的古時候寫法分别為:無-“母阬戈戈”;全-“入廣二丨丶二”;牛-“豕丑戈”。
1. 這幅畫面雖然很不錯,但是無全牛,還需要進行修改。
2. 這個方案雖然有些不完美,但是無全牛,可以作為實施的基礎。
無全牛形形色色,有很多相關的組詞,例如:無全人、無全物、無全案、無全局等。
近義詞: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欠缺。
反義詞:全面、完整、完美、無缺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