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野的意思、草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野的解釋

[coarse and crude] 粗俗鄙陋

詳細解釋

(1).野草叢生的地方;荒涼的原野。 三國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唐 柳宗元 《貞符》:“披披藉藉,草野塗血。” 宋 王安石 《上時政書》:“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而妻子固以困窮,天下之民,固以膏血塗草野。” 潘漠華 《草野》詩之三:“但那時,青年又抆着淚踯躅在草野。”

(2).鄉野;民間。與“朝廷”相對。 漢 王充 《論衡·書解》:“知屋滿者在宇下,知失政者在草野,知經課者在諸子。” 唐 柳宗元 《送崔子符罷舉》詩序:“僕智不足而獨為文,故始見進而卒以廢,居草野八年。” 明 何景明 《祭亡兄東昌公文》:“然弟薄弱不堪世事,歷官五年,寡合少朋……又多疾,益疏宦志,茲得告歸,自甘草野。” 胡適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在文學的方面,也有同樣的需要。廟堂的文學固可以研究,但草野的文學也應該研究。”

(3).指平民百姓。《明史·田壽民傳》:“此何等事,在朝者不言而草野言之,吾輩愧死矣。” 清 洪昇 《長生殿·獻飯》:“滿朝臣宰,一味貪位取容……草野懷忠,直指出逆藩奸相。” 何大庚 《全粵義士義民公檄》:“恭維天朝大統,豈容裂土以與人。而草野效忠,但知殺賊而報國。”

(4).粗俗鄙陋。《韓非子·說難》:“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 陳奇猷 集釋:“此文謂謀慮遠而放縱無所收束,則曰鄙陋而倨傲侮慢也。” 宋 葉適 《國子監主簿周公墓志銘》:“士或不脫草野,避忌疎略,此淺陋之罪也。”《儒林外史》第三七回:“我6*草野之人,我那裡去見那國子監的官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野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草野是漢語中具有雙層含義的名詞,既指自然場景,又蘊含社會文化隱喻。其權威釋義如下:


一、自然場景的本義

指野草叢生的原野或鄉野之地,強調遠離城鎮的自然荒蕪狀态。

例:

“戰火蔓延至城外草野,滿目焦土。”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28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二、社會文化的引申義

  1. 民間或非官方的領域

    代指平民社會、鄉野民間,與“廟堂”(朝廷)相對,體現傳統中國的“在朝—在野”二元結構。

    例:

    “其學說雖未入廟堂,卻廣傳于草野。”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267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質樸未開化的狀态

    喻指文化或行為的粗疏、未受禮教規訓,含輕微貶義。

    例:

    “舉止草野,不拘禮數。”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5頁,商務印書館。


三、使用場景辨析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未提供鍊接因紙質文獻無直接電子資源,但标注了可查證的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草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荒野/原野
    指野草叢生、荒涼的自然環境。例如:

    • “空以身膏草野,誰複知之!”(《漢書·李廣蘇建傳》)
    • 三國魏曹植《泰山梁甫行》中“寄身于草野”也描述了邊海民衆的艱苦生活()。
  2. 鄉野/民間
    與“朝廷”相對,指遠離政治中心的普通百姓生活領域。例如:

    •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論衡》)
    • 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提到“草野之無聞者”,強調民間普通人的存在()。
  3. 平民百姓
    代指普通民衆群體。例如:

    • 《明史·田壽民傳》提到“草野言之”,以對比朝廷官員()。
  4. 粗俗鄙陋
    形容言行或事物缺乏文雅。例如:

    • 《韓非子·說難》批評“草野而倨侮”,指粗俗無禮的态度()。

二、用法與延伸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論衡》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舉悲抑鞭磔骉骉水畢鉢羅跛踬不蠱常骊燀燿誠鲠大肚子擔頭都抹二陸法難繁亂芬蘭改色歌頭鈎抉構造駭雞犀隳壞徽墨呼霜箋釋腳踏實地繼電器靖人寄身擊石彈絲戟手苦霧墚地留牍留苦留馬沒可奈何強占千篇一律寝嘿遒絶七灣八拐軟飽韶頀沈詩任筆施绯拖緑絲淚肆肆碎芳貪遴他山之石踏查田躺提前猥複違序霧沈雲暝烏文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