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眦的意思、外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眦的解釋

靠近兩鬓的眼角。《靈樞經·癫狂》:“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鋭眥,在内近鼻者為内眥。上為外眥,下為内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眦,又稱“外眼角”或“銳眦”,是人體眼部的重要解剖結構,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外眦指上下眼睑在颞側(靠近太陽穴方向)的聯合處,呈銳角狀,俗稱外眼角。其位置距離眶緣約5-7毫米,距額顴線10毫米。

二、解剖特征

  1. 角度範圍:正常睜眼時外眦角度約為30-40°,極度睜眼可達60°。
  2. 分泌物積聚:與内眦共同構成眼部分泌物(如眼屎)的常見積聚部位。

三、中醫關聯

在中醫理論中,外眦被歸為足少陽膽經的起點,與經絡循行相關。中醫古籍《靈樞經》提到:“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鋭眥”,即外眦的形态與健康狀态可反映人體狀況。

四、文化引申

成語“外眦之患”借外眦形容容貌缺陷或氣質不佳,強調内在品質的重要性。例如:“他雖無外眦之患,卻缺乏内在修養”。

五、相關應用

如需更詳細的中醫經絡理論或解剖數據,可參考《靈樞經》及現代解剖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眦的意思

外眦(wài z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眼角外側的部位。常用于描述人的面部特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漢字的結構,可以将外眦拆分為“目”和“巛”兩個部首。外眦共有8個筆畫。

來源

外眦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名著中。在古代,人們往往以面部特征來判斷一個人的氣質和品德,因此對于眼角外側這個部位有所描述。

繁體

在繁體字中,外眦的寫法并沒有變化,仍然是「外眦」。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資料,古時候外眦的寫法有所變化。有些古代文獻中的描述是“㦮目”或者“㦮目巛”來表示外眦。

例句

1. 他的外眦微微上揚,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2. 她那深邃的外眦中,仿佛有一抹隱藏的憂傷。

組詞

1. 外眦修長:形容眼角外側線條修長的面部特征。

2. 外眦上揚:形容眼角外側線條向上傾斜。

近義詞

1. 外眼角:指眼睛外側的部位。

2. 眼尾:指眼睛的側邊部分。

反義詞

内眦:指眼角内側的部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