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對我國西南地區某些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統稱。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父椎牛骨,而子漸之,谿峒土人數十年而食假鬼。”
“谿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自然地理概念
指山間峽谷或溪流,由“谿”(同“溪”,指山間小河流)和“峒”(山洞或峽谷)組合而成,形容險峻壯麗的山川地貌。
人文地理概念
舊時特指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如廣西、湖南、貴州等地的某些區域。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如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中提到的“谿峒土人”。
讀音區别:
部分資料标注為“xī tú”,但更權威的文獻(如、4)及現代詞典多讀作“xī dòng”,後者更符合“峒”字在“崆峒”“苗峒”等詞中的常見發音。
語境關聯:
描述自然景觀時側重地形特征,如“谿峒幽深”;涉及民族曆史時則指代聚居區域,如“谿峒文化”。
該詞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詞典(如、4)的釋義,避免因讀音或釋義差異産生誤解。
谿峒(xī t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高山的峰頂。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谷”和“山”,并且共有11個筆畫。
谿峒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原指山峰,後來引申為高山的峰頂。在繁體字中,谿峒的寫法為「谿巆」。
根據《康熙字典》的古漢字寫法,谿峒的寫法為「谿巆」。它标志着古代漢字中的山峰形象,崇尚自然之美。
例句:
1. 登上谿峒,俯瞰腳下的山谷,景色美不勝收。
2. 谿峒被雲霧缭繞,猶如仙境一般。
組詞:
1. 谷底(gǔ dǐ):山谷的底部。
2. 峰頂(fēng dǐng):山峰的最高點。
近義詞:
高峰(gāo fēng):山的最高點。
山巅(shān diān):山的頂端。
反義詞:
山谷(shān gǔ):兩山之間的低窪地區。
山腳(shān jiǎo):山的底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