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芣苢 ”。
“芣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植物名稱
芣苡(音fú yǐ)是車前草的别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種子和全草可入藥。其葉叢生,夏秋開花,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别稱“當道”“馬舄”。
字形演變
“芣苡”古字為“不以”,後演變為“芣苢”,現代多寫作“芣苡”。部分文獻(如《說文解字》)未收錄“苡”字,僅載“苢”字。
詩歌背景
此詩出自《詩經·周南》,描繪古代婦女集體采摘芣苡的勞動場景,通過“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的變換,展現從開始采摘到滿載而歸的過程。
文學特色
全詩語言簡練,節奏輕快,清代方玉潤評價其通過重複手法傳遞勞動的歡樂氛圍。聞一多則提出“芣苡”象征“胚胎”,可能與古代生殖崇拜相關。
成語用法
現代有觀點将“芣苡”引申為成語,形容花草繁盛、景色美麗,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傳統典籍。
曆史争議
《韓詩》認為此詩表達對患惡疾者的同情,但主流解讀更傾向于勞動主題。
“芣苡”既是植物名,也是《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文化的經典詩篇。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藥用價值或詩歌賞析,可參考《本草綱目》或《詩經》研究文獻。
《芣苡》是一個漢字詞語,是指芣草和苡米。
它的部首是艸,筆畫總數為12畫。
《芣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草》一書,其記載了古代的植物名稱。
在繁體字中,《芣苡》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芣和苡分别有不同的寫法。芣的古寫形狀類似于飄動的草,而苡的古寫則是将米字靠向上方而略作曲線。
1. 最近我去農場,看到一片茂盛的芣苡草地。
2. 芣苡是一種常見的雙子葉植物。
芣苡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芣苡草、芣苡籽等。
與芣苡意思相似的近義詞有葵花子、瓜子等。
芣苡的反義詞是花生、扁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