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比興的意思、賦比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比興的解釋

《詩經》的三種寫作手法。賦是直接鋪陳、叙述;比是譬喻;興是寄托,即先說他物以引起詩歌所要吟詠的事物。比興的手法在《詩經》中有大量的運用,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有重大影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比興"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三種核心表現手法,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後在《詩經》中得到系統性應用。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文學理論角度分别闡釋其内涵:

一、賦:直陳鋪叙

"賦"指直接鋪陳叙述,以白描手法呈現事物特征或情感。《漢語大詞典》(第3版)将其定義為"直書其事,不加隱晦"的表現方式。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通過時間序列的鋪排展現農事活動。漢代鄭玄在《周禮注》中強調,賦法要求"直陳今之政教善惡",具有客觀叙事特征。

二、比:比喻象征

"比"即比喻,包含明喻、隱喻、借喻等多種形式。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為"以彼物比此物",如《衛風·碩人》用"手如柔荑,齒如瓠犀"比喻美人。現代《古漢語修辭學》(中華書局)指出,比法具有"化抽象為具象,變陌生為熟悉"的認知功能,是意象建構的重要途徑。

三、興:托物起情

"興"是通過特定物象引發情感聯想的創作手法。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稱"興者,起也;起情故興體以立",如《周南·關雎》以雎鸠和鳴引出愛情主題。現代學者餘冠英在《詩經選注》中提出,興法包含"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雙層結構,既有語言形式上的發端作用,也蘊含隱喻性關聯。

三者共同構成中國詩歌的意象體系,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賦則直陳,比則取譬,興則托興",三法交互為用形成"意内言外"的美學特征。現代《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認為,這些手法奠定了中國文學"立象盡意"的表述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

賦比興是《詩經》中總結出的三種核心表現手法,對中國古典詩歌創作影響深遠。以下是具體解釋:

一、賦

定義:鋪陳直叙,直接描述事物或情感。
特點:通過排比、鋪排等手法,将相關聯的意象、事件或情感層層展開,既能細膩刻畫細節,又能強化語勢和氛圍。
示例:《詩經·七月》中按時間順序鋪陳農事活動,展現全年勞作場景。

二、比

定義: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或類比。
作用: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增強表達效果,使抽象情感或複雜關系更鮮明。
示例:《詩經·碩人》用“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比喻美人形态。

三、興

定義:先言他物以引出主題,借助自然或生活意象引發情感表達。
形式:分為篇頭起興(如《關雎》以雎鸠引出愛情)和興起興結(全篇貫穿意象)。
功能:營造意境,增強含蓄性和感染力。


賦重直接陳述,比重形象類比,興重意象引發,三者常結合使用。例如《氓》中既有“氓之蚩蚩”的鋪陳(賦),也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的比喻(比),以及“于嗟鸠兮,無食桑葚”的起興(興)。

别人正在浏覽...

阿街波光粼粼拆東牆,補西牆犓豢催取存車線厝心道傍之築道存目擊蹈青颠童帝食動變斷務耳食之論豐颀福食噶噶改元戆頭更葬館真黑球呼拉圈賤相簡在趼足界隔襟屏巨金坎兒井客銷款顔梁武忏廉恕靈蠯臨刑露蛬風蟬渑阨歐人刨花水貧況僑吳散水花上宮社戲詩調時季時間與空間逝死輸不的司長天機雲錦五車書詳案獻勤小頭襲拔喜抃歇晩